留住城市的根脉.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604136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住城市的根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留住城市的根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留住城市的根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留住城市的根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住城市的根脉.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住城市的根脉 朱德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根”。那些古代修建的城墙、庙宇、牌楼、街道、殿堂、亭阁、古塔、院落等等,就是城市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根脉。每个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彰显出不同时期的文化,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是难得的历史教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格外珍惜,悉心保护。然而,多年以来,随着城市改造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珍贵的古建筑遭到拆除破坏,有的已荡然无存,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懊悔和遗憾。就浉河区来说,从1958年扒城墙开始,到后来的旧城区改造,古建筑遭遇了扫荡式的灭顶之灾。且不说昔日的城墙、魁楼、申塔、城隍庙、大成殿、四举牌楼等等都已不见踪影,就连青石铺路、

2、高门大院、最具古代民居特色的鲍氏街,也被整体拆除,盖成了高楼大厦。前几年我的一位从美国回来的亲戚下车问路,问到鲍氏街,许多当地人只是摇头说:“不知道”。看来,许多古建筑、古街道不仅从地面上消失了,也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其实,保住一些闪耀着历史文化光辉、诉说着陈年往事的古建筑,就是留住了这座城市的根脉,留住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先辈精神的延续。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伟大的列宁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把这些话当作警钟长鸣,好好保护包括古建筑在内的各种历史文物,不要再做毁

3、灭历史、掐断根脉的蠢事。最近信阳卫校的徐宏成老师送我一本他写的新书老屋。书中的老屋是他家的祖宅,位于信阳市浉河区湖东办事处三里店村徐家大湾。大革命时期,老屋是中心县委、豫南特委机关及杨靖宇将军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杨靖宇多次在此召开党的会议,如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史称“三里店会议”,最多一次达30多人。1929年4月因叛徒告发,杨靖宇不幸在老屋被捕。徐家老少冒着生命危险,不顾敌人的严刑拷打,掩护杨靖宇将军脱险,辗转北上经开封赴东北任抗日联军司令,1940年被日本鬼子杀害,成为一代抗日民族英雄。从1923年建党初期至1938年信阳沦陷,这个百年老屋的徐家人中有1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其中2人被

4、国党反动派杀害,3人在张国焘推行的鄂豫皖苏区大肃反“左”倾路线中被杀害,6人为革命以身殉职。当时,出入老屋的杨靖宇、吕文远、刘子厚、王国华、刘名榜等都是我党早期的高级干部。这个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屋,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余年艰辛历程的记录,是新中国建国60余年沧桑巨变的见证。建国初期,当时的信阳市民政局邀请徐宏成之父徐继业兄妹四人开座谈会告知:“老屋不归还你们,以后要建革命纪念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建纪念馆的事一直搁置到现在未果。“老屋”也渐渐被附近村民蚕食占住,仅剩三间正屋在风雨中飘摇破损。好在虽历经劫难,老屋的基本模样还在,是浉河区现有仅存极少的革命历史遗迹之一。徐宏成为了完成祖父辈的遗愿和托付,在年逾古稀之时,耗费4年夕阳之光,夜以继日写下老屋一书,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同时上书浉河区政协及文化部门,要求重修老屋。我认为这是一件传承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大好事,理应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这一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事能尽快得以实现,也是为大美浉河建设留住了一条根脉,既让徐家人完成先辈托付的夙愿,也为当代人增添了一个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为浉河区这个美丽城市保住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精神的传承,可谓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