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治疗作用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7600158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治疗作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治疗作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治疗作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治疗作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治疗作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治疗作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治疗作用PPT课件(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在CHF中的治疗作用,樊世明,1,内 容 提 要,临床应用临床应用,2,典型病例介绍,3,病 例 特 点,查体:Bp 100/70mmHg,半卧位,唇绀,颈静脉怒张,双肺中量湿罗音。HR110bpm,律齐,心尖区3级Sm,肝大,双下肢中度水肿。,4,病 例 特 点,心彩超:LA:47mm;LV:70mm;LVEF:30% RA:52mm;RV:29mm; 室壁运动减弱,肺动脉压:65mmHg,5,心彩超:(入院时),6,诊 断:,1、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功能IV级 2、肺部感染,7,急性期药物治疗:,利尿剂、快速洋地黄制剂,扩血管药物:硝普钠,对症

2、治疗:控制肺部感染,8,药物治疗半年后:,患者无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查体:口唇不绀,颈静脉无怒张。心率76 bpm,律齐,心尖区2级Sm。,心彩超:LA:35mm;LV:55mm;LVEF:67% RA:33mm;RV:28mm;室壁运动:正常; 肺动脉压:正常,9,药物治疗半年后:,10,后期治疗所用的药物:,ACEI/ARB:复方卡托普利16mg,Tid,-block:倍他乐克12.5mg,Bid,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mg,Qd,11,序 言,近年研究显示: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激素系统长期、过度增强是慢性心衰进行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调整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是心

3、衰治疗的关键。,12,醛固酮(Aldosterone Antagonists)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对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认识单纯地限于具有保钾、利尿的作用。,序 言,1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又称安体舒通)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受体阻滞剂后第三个能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的药物。 本文就醛固酮对心衰的影响,及螺内酯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现状给予简介。,14,一、醛固酮的合成、代谢和生理功能,醛固酮是一种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其分泌来自两条途径:,15,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16,一、醛固酮的合成、代谢和生理功能,17,二、醛固酮对

4、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心衰时,由于RAAS激活,醛固酮合成和释放增加。 醛固酮增加在短时间内可增加心排量,起到代偿作用。 长期醛固酮增高,可引起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心肌及血管间质发生:胶原沉积、纤维化,导致心衰进行性加重。,18,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向心性肥厚,19,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室间隔肥厚,20,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21,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22,冠心病: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 全心扩大,23,二、醛固酮对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醛固酮通过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钠泵,促进Na+重吸收,进而导致Cl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引起水钠潴留,并促进K+的排出。 醛固酮增加镁的排泄

5、,独立地引起低镁血症。 低镁、低钾增加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24,心肌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和盐皮质激素受体 具有高亲和力, 醛固酮与之结合,促进心肌细胞 的胶原基因表达, 使胶原合成增多, 心肌间质和部分 血管周围胶原聚集, 促使心肌间质纤维化,造成 心室重塑、 血管重构 (动脉内膜、中膜 组织增厚, 平滑肌纤维增生),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 大动脉顺应性降低、 引起心肌组织的传导不均一, 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二、醛固酮对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25,通过影响不同心肌细胞间的传导速度而产生室性心律失常,由于毛细血管间的距离加大,增加了氧的弥散距离,因而造成缺血,限制了

6、心肌内血管 的舒张能力,改变左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广泛的纤维化还可降低心室肌的扩张能力,内皮下缺血,室性心律失常,其他,醛固酮对心肌组织的纤维化作用,可通过几个机制影响心功能:,26,血管的重塑:图中见管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27,克山病心肌 可见胶原组织在心肌间质中的分布,28,高血压大鼠: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图中,棕褐色成分,代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心肌中高表 达,29,高血压大鼠:图中,棕褐色成分代表纤维连接蛋白,其明显集中表达于心肌间质,30,高血压大鼠:心肌胶原形态特征及分布。 图中,呈亮红色折光的为I型胶原,呈绿色折光的为 III型胶原,胶原组织在心肌间质

7、呈条索状分布,31,心肌胶原形态特征及分布 图中红色结构为胶原成分。 左图:高血压大鼠; 右图:RNA干扰后,32,二、醛固酮对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心肌细胞摄取儿茶酚胺可很快将其代谢,使儿茶酚胺失活,醛固酮可阻断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摄取,从而使细胞外儿茶酚胺增多,有致心律失常、促心肌缺血作用。,33,交感神经活性对心力衰竭的不良影响,34,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随着ACEI及ARB在高血压、CHF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服用该类药物后,血浆醛固酮水平可以暂时下降。 但如果长期使用3个月以上,即使是最大剂量的ACEI或ARB完全地抑制了RAAS,也不能有效、足够地抑制血浆醛固

8、酮水平,这种现象就是ACEI或ARB所伴发的醛固酮逃逸现象。,35,醛固酮逃逸是指:,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醛固酮不能正常地发挥对靶器官的生理效应;,用ACEI或ARB抑制Ang(醛固酮合成的强烈刺激剂)后,醛固酮却不能相应地被抑制。,36,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发生机制: 替代途径可以产生Ang,进而刺激醛固酮的生成。 人体中存在的许多蛋白水解酶,如组织蛋白酶、胃促胰酶(chymase),可以直接从血管紧张素原或从Ang生成Ang,而ACEI不能抑制这些蛋白水解酶。,37,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替代途径可以生成醛固酮。 醛固酮的合成不仅受Ang调

9、节,而且受许多其他因素控制,如刺激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钾升高,已经证实受ACTH调节的皮质醇水平在CHF时升高; 其他微弱刺激剂如内皮素、儿茶酚胺、加压素(AVP)及前列腺素等在CHF时也会增加; 高脂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也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合成。,38,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升高是导致CHF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而服用ACEI和ARB治疗CHF所伴随的醛固酮逃逸又将使醛固酮继续发挥其致病作用。,39,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近年来主张对CHF患者在给予ACEI或ARB治疗的同时,要服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脂,以在RA

10、AS终末阶段阻止醛固酮的作用,这一观点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40,四、螺内酯的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一)药理作用 螺内脂是醛固酮的竞争性拮抗剂,可与醛固酮竞争靶细胞内的醛固酮受体。 靶细胞有: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肾小球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等。,41,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该药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后,影响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进而影响醛固酮发挥其作用。,42,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水钠潴留,增加 心脏负荷; 诱导心肌重塑、 血管重塑; 低钾、低镁诱发 心律失常及冠脉 痉挛;,增加了交感神经张力,阻止心肌细胞对NE的再摄取,增加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醛固酮对CHF的 有害作用

11、,43,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因此,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可以拮抗醛固酮引起的有害作用,从而发挥心血保护作用。,44,四、螺内酯的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1、排钠、保钾的利尿作用,45,螺内酯的利尿作用特点是,46,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严重CHF患者由于RAAS被激活,血中醛固酮水平显著增高,可达正常人的20倍以上,因此服用螺内酯时,其利尿作用非常明显。 但轻、中度CHF患者的醛固酮水平不一定增高,故服用螺内酯时,利尿作用就不十分显著。,47,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2、防止心肌、血管纤维化与重塑 醛固酮可引起心肌和血管重塑,导致心功能的下降、血管的顺应性降低。 螺内酯可阻断

12、醛固酮的这种作用,从而可防止心肌、血管的重塑。,48,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3、参与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螺内酯的抗心律失常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抗心肌纤维化。 心肌细胞纤维化,不但发生了心肌组织学的重构,而且 发了心肌细胞电的重构,具备了折返、异位起搏点的自律 性增高产生的基质。而螺内酯具有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因此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49,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减少室壁张力。室壁张力增加可以通过牵拉心肌 纤维而引起心肌细胞电的重构。 螺内酯可以减轻心脏负荷、逆转心脏重塑而使室 壁张力减轻,进而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50,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减少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醛固酮阻止心肌

13、摄取儿茶酚胺并使之游离于血浆,导致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高。而儿茶酚胺水平的增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 螺内酯有拮抗醛固酮的作用,可减少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51,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纠正低钾、低镁血症。 醛固酮具有排钾、排镁作用,导致血钾、血镁的降低。 低钾、低镁血症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 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的这种作用,减少猝死的发生。,52,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 口服螺内酯24h后出现利尿作用,经3-4d药效达到高峰,停药后药效可持续2-3d。 螺内酯及其代谢产物有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

14、排除,其次经肠道排除。,53,五、临床应用,(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随着对醛固酮逃逸现象及醛固酮对CHF有害作用的认识,目前主张对CHF患者不但要给予经典的ACEI或ARB,还应当给予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以完全阻断RAAS的激活。,54,五、临床应用,2、禁忌证 肝、肾功能衰竭 高钾血症,55,五、临床应用,(二)用法与用量 RALES研究指出与ACEI合用,有效的安全剂量为:每日25mg,且无发生高钾血症的危险。,56,五、临床应用,(三)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1、副作用 (1)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是保钾利尿最常见的副作用。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 与氯化钾、NSAIDS(如

15、消炎痛)、ACEI合用时要注意发生高钾血症的可能性。 用药过程中要监测血钾、心电图的改变。,57,螺内酯的副作用-其他:,58,五、临床应用,2、注意事项 (1)所有服用螺内酯的患者,都应观察有无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尤其是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2)接受螺内酯治疗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钾补充剂和摄入钾含量较高的食物。,59,五、临床应用,(四)药物相互作用 (1)与ACEI或ARB合用,有导致高钾血症的危险; (2)与非甾体类消炎药合用,一方面有引起高钾血症 的危险;另一方面非甾体类消炎药可降低其利尿效果;,60,五、临床应用,(3)与地高辛合用可增加地高辛的半衰期,进而导致 血浆地高辛浓度

16、的升高,甚至中毒。因此当两者合用 时,应该减少地高辛的维持剂量,并对患者进行认真 的监测。,61,五、临床应用,依普利酮( Eplerenone )是第一个获准上市的新型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本品半衰期较长,每日口服 1 次就可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减轻心、脑和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其副作用小。,62,六、大规模临床试验,长期以来,许多临床医师对于没有严重水肿的CHF病 人一直不主张服用螺内酯,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没有意识到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存在; 由于螺内酯与ACEI合用时可能产生高钾血症,具有 相对的禁忌证; 螺内酯的利尿效果相对较弱。,63,六、大规模临床试验,正是由于存在以上原因,目前已经有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对螺内酯治疗CH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