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简答题.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597220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学理论--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学理论--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学理论--简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学理论--简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简答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题1、 怎样理解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起源说) P44、45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生动地描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2、。2、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P124文学创作当中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读白、对话等,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科学言语是科学领域中使用的言语,比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具有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的色彩和风格,因此,显得材料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当中的言语,它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比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得来讲要服从说明的需要,将事情表达清楚。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了个人的感情色彩,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象征的说理体系

3、,往往采用隐喻、暗喻、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文学作品的言语指示意义往往不能够一眼看穿,因此,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比日常言语更具有艺术性、技巧性。3、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P124 118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分为物质实践活动、科学认识活动和价值判断三种方式。文学活动属于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活动,作家主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及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审美体验对其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运用审美话语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所以作家不仅是美的体验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因此文学家也会成为思想家。4、文学富有情感性,

4、也具有某种认识性 P66文学是具有情感性的,文学情感指审美情感,它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例如:肯定与否定、喜怒、哀乐等,它是超越个人利害关系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一种情感,这种审美情感作为一种审美评价,总是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且通过他们而显现。文学也具有认识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总是包含一定的意识因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的审美评价,而且也表达对客观的理性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不直接呈现在艺术形象中,往往被归纳或提炼出来。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性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中隐含着理

5、性认识。5、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具有某种理性 P63文学形象也是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从二个方面理解:一是它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了想象,虚构或情感体验的心灵过程,其心灵化的东西必须借助文学形象展现出来。二是文学形象与科学中的概念不同,它总是假定、不确定、模糊,是在自觉的瞬间体现出来的。文学也蕴含某种理性,一是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来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于理性。例如:作家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文学素材、构思主题、安排情节、人物关系等。二是文学艺术形象当中本身也蕴含着某种理性,人们往往通过对艺术形象

6、的品味来深切的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6、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的区别 P104文学创造和科学、宗教等生产活动,都是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例如:圣经中充满了诗。区别: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性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以真实为基础,来感受美和创造美。 宗教是以虚幻世界来乞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否定现实世界和人自身的价值。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7、文学话语蕴藉的含义 P72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

7、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接受角度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第二,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8、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 P208就文学活动而言,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作为一个幻象的世界,

8、它的逻辑与现实世界的逻辑是不同的。文学言语也不同于普通言语。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显地违反客观真实,但因它不是“外指性”的,而是内指性的,即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因此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就行了,而不必经过现实生活的检验,所以它们是佳句。9、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P205 189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

9、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他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一)暗示性: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则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二)朦胧性: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没有走的路,关于道路的选择象征着生活中的某种选择。但到底是什么选择呢?是职业?是情侣?还是业余消遣?它暗示着多种模糊的内容。总之,现实型文学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

10、的形象,以夸张、虚构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性的事物,塑造出具有一定寓意性形象。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了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它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象征型文学往往淡化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追求宏观性,概括性来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作品中的变形、虚拟的寓意性形象使审美理解具有了突出的非明确性。11、怎样理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P6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

11、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它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与统一。10、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P154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既有艺术功能又有审美娱乐功能。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

12、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真、善、美在文学创造的价值结构中,虽然“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但就其内在机制的主要方面而言,“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例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揭示文学创造的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25、如何理解“文如其人”的观点 P284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理解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但是,值得重视的是,日常个性不等同于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

13、化为文学风格。这就需要对“心画心声”说,或流传更广的“文如其人”等说法作具体分析,人们喜欢讲道德文章,把道德与文章联系在一起,其实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大相径庭。例如晋代诗人潘岳曾写作闲居赋,似有隐逸之志。然据晋书记载,此公“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既仕官不达,乃作闲居赋。”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也质疑“心画心声”的说法:“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所以,如果仅从精神和伦理着眼理解风格,认定文学作品写什么,完全取绝于作家的心境、品格和道德。就难保使真理变成谬误。近人钱锺书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历代文人言行或言言不一的大有人在,

14、钱锺书认为,对“文如其人”应该有正确发理解。写什么与怎么写是两回事,写什么容易作伪,而怎么写却不容易作伪,所以“文如其人”要作正确分析,可能“文如其人”亦可能不“文如其人”。13、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P212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作者通过对她的描写,告诉了我们许多仅属于林黛玉的确定的特征:她是林姑妈的女儿,宝玉的表妹。她不是一个丑陋的、健壮的、愚笨的姑娘,而是一个美丽的、聪慧的、纤弱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这些都是确定的。但是林黛玉具体怎样美丽,具有怎样的样貌,怎样的气质神韵,作者的描写又是极不确定的。尽可以让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补充和创造。

15、这种效果可以造成文学形象特有的朦胧的神韵。文学形象的这种不确定性,不但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由文学形象不确定性所留给读者的想象的余地,更能使读者在想象和再创造中获得愉悦,从而使文学形象更富于魅力。22、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P340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进行拓展。“对话”是指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所指明的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诗句看起来虽是形象可感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文字符号难以尽述的无数“空白”: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春色?枝头盛开着多少杏花?所有这些,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填空”,去“对话”,去“兴味”。15、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P210文学形象是假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