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 语文(全国 Ⅱ卷)解析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7597032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60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 语文(全国 Ⅱ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 语文(全国 Ⅱ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 语文(全国 Ⅱ卷)解析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绝密绝密启用前启用前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 卷) 语语 文文 2020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语文文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 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 纸刀。 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2222 题,共题,共 150150

2、 分,共分,共 10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回。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 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 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 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 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 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

3、号, 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 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 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 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 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 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 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 他拿过来一看, 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 2 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 应了, 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

4、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 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 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 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 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 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 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 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功能说, 它们从

5、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 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 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 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一幅卷轴画可能在 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 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 写 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 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 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 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 一幅“

6、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 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 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 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 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 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 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 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

7、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 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3 B. 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 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 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早春图并非“原物”。 D. 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 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

8、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 究来加以重构。 B. 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 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 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 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 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 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答案】1. B2. C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 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9、 项,“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所谓“原物”根据第二段“宋 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 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 态”可见, 是指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原始状态, 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 别; C 项,“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各代的藏家在上 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但并没有 提到其原初状态“不可考”; D 项,“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 文章最后一段只说“所有这些转化都

10、 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 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 而是它 4 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 “更有价值”,而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的价值。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错误,应该是 为了证明“实物”不能等

11、同于“原物”, 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 功能以及观 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笔墨离不开观看, 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 和空间有关”可见,“原物”要探究其原始绘画形式、空间,而故宫博物馆的早春图已 经不再具备这些,以实例来证明“实物”并非“原物”。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 第一步, 把握题干信息要点; 第二步, 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D 项,“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错误,根据最 后一段“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 和几十面 其

12、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 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可见, 美术馆的 布展方式也有其转化的意义,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故选 D。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13、面小题。 5 材料一: 现在, 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 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找到“贫根”,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 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 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 讲 )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 随着对 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 贫困概念和反贫

14、困的理论不断发展。 精 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 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 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 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 护, 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大早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 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

15、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 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 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 边删去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 , 光明日报 2019 年 5 月 8 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 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 1200 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 的主产区,这里拥

16、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 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 6 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 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 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 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重点打造区 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 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 , 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21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 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 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 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