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579962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地有关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 紧紧抓住机遇,增强黔西县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黔 西县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国 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 作方案精神,特制定黔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 展专项规划。一、总论(一)编制规划依据本规划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规定编制。(二)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 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

2、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 游活县”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发展和繁荣 文化为第一要务,以积极争创国家的、省的文化先进县为目标,以 改革和创新为持久动力,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地有关文化建设政策, 努力推进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独具魅力的 区域文化风格,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黔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 发展。(三)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1、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根据上级规划要求,编制本县文化事 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项目建设规划,落实建设资金和政策措施, 确保规划整体目标的实现。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建 设的重点

3、是黔西县体育中心、黔西县文化馆、黔西县图书馆、黔西 县文化中心、黔西大剧院、黔西博物馆、村文化活动室、村村通广 播电视工程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3、整合资源,填平补齐。科学确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功能, 合理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布局与结构,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程乡镇服务点,在现有设施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填平补 齐,不搞重复建设,配好配齐灯光、音响等文化活动设施。4、深化改革,配套推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 加快县、乡镇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体育馆、文化 馆、图书馆、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发展能力,激发生机和活力。5、改善服务,

4、加强管理。不断丰富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 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服务内容,健全和完善 服务功能。加强队伍建设,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 工作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编制规划的范围本规划范围主要涵盖文化艺术、文化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 版、体育等。(五)编制规划的期限本规划期限为5年,2010年一一2015年。二、“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1、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金碧、城关等21 个乡镇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对 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置了 20万元的文化活动设备;2009年在县图 书馆建

5、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成了村(居 委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370个;建农家书屋130个; 恢复重播了黔西人民广播电台,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 工程1346个点28498套,完成了全县26个乡镇广播恢复重建工作, 2009年开通了县城有线数字电视化,2010年实现了 14个乡镇与县 城联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63个。2、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在组建黔西县水西艺术团的基础上,成 功举办了黔西县首届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全区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 系列活动、“信合杯”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2007、2008年承办了 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黔西站)活动,2009年承办了全区

6、第五届 老年人运动会;组织“婚育新风进万家”、“森林防火、消防安全” 、“试验区之春”、“庆祝国庆、喜迎黔西解放60年”、“党风廉 政建设”等大型文艺演出20多次,送文化下乡演出150多场次,受 教育群众18000多人次。苗族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小 品医风、梨园飘香,油画渔、大山之歌等分别在全 国、省、地举办的比赛中获奖。精心组织文艺创作,新创作并排练 了舞蹈和谐花都、水西情韵,花灯表演唱喜事多、花都颂 ,音乐说唱九狮莲城气象新及歌曲花都情、黔西之歌、 欢聚黔西和方言顺口溜喜说黔西新变化、相声四个老者说 黔西等100多个具有黔西特色的文艺节目。3、新闻宣传工作成绩喜人。坚持“三贴近”,唱

7、响主旋律,牢 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 游活县”四大战略实施和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紧紧围 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创作了万众一心战雪 凝、雪凝过后是春天沢温暖2008、奉献者之歌等电视专题 片,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拍摄、推介杰出母亲喻朝芬先进事 迹,喻朝芬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母亲”。策划制作了系列 风景片水西风光无限好,推出风光音乐片黔西放歌、花 都情等,为黔西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4、积极开发文化资源。完成了全县360个行政村的文物普查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新发现229处不可移动文物,上报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

8、录241项。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井观音洞 的保护规划编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世杰墓院的保护规划编制以 及象祠、大关盐号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成功 申报了新仁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猫山村为贵州省首批历史文 化名村。5、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在市场管理培育上,始终坚持“规范繁 荣并重,管理服务并举”的方针,培育了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 品牌效应较强的文化企业。在服务上,以公开公正为原则、以方便 群众为宗旨,审批项目一律进政务服务中心。在管理上,以网吧、 游戏机室、歌舞娱乐场所为重点,强化文化娱乐市场日常监管和依 法整治力度,确保了全县文化市场安全和良性发展。6、文化产业稳步

9、发展。成立了水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纬文 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形成了文艺演出、歌舞娱乐、音 像、印刷、广告设计制作、网上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全县文化产 业经营投资1500万元,从业人员500多人。特色文化产业文琴戏、 化屋苗族歌舞演出受到各级领导和媒体关注与肯定。7、体育工作成绩可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 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群众体育工作以全民健身为 目标,抓基础,抓亮点,群体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先后举办 了 “水西杯”篮球运动会、“九狮杯”篮球运动会和中学生体育运 动会等活动。竞技体育以锻炼队伍、选拔优秀体育苗子为突破口, 狠抓训练,参加贵州省首届农

10、民运动会、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地 区老年人运动会等重大比赛活动,还组队参加香港太极拳、太极剑 比赛,取得了好成绩。8、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致力改变政事不分,管办合一局面,对 国有企业电影公司进行成功改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分配改革。 成立了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确保我县文化市场规范、发展和繁荣。(二)“十一五”规划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县的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 一定成 绩,但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软实力”还没有得到很好 的发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财政用于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

11、比较 缓慢,制约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网络建设。文博工 作、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和文化遗产保护等经费不足。文化市场执 法经费紧缺,装备不全,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管理。广播电视网 络设备老化,降低了电视节目传输质量,新建网络及电视摄像采编播 设备更新改造基本上通过自有资金和贷款来进行,财政投入不足。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县文化馆仅有不足100平方的办公 用房。图书馆由于原馆址显得狭小和偏僻已经拆除,新图书馆又没 有选址建成,不能按上级要求开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 级支中心只能借房建成。全县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上处于有站 无舍状态。体育场馆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县市,没有一处向

12、社会开 放的公共体育场所,学校的体育场馆未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全县 没有1家现代电影院,老电影院建于60年代和80年代,设备设施 陈旧,加上电视和网络的冲击,已经长时间没有开展放映工作。3、文化产业尚未形成体系。文化产业总量少、层次低、门类不 全。文化产业行业自律组织不健全。投融资渠道单一,科技含量不 高,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尚未制订。4、文化人才缺乏。由于对文化投入不足,工作难度大,福利待 遇低,对文化人才缺乏吸引力,加之文化系统编制偏少,人员进出 渠道不畅,造成各单位人员偏于老化,人才青黄不接。三、“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

13、化的前进方向,以发展 和繁荣文化为第一要务,以积极争创省文化先进县为目标,以改革 和创新为持久动力,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地有关文化建设政策,努力 推进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独具魅力的区域 文化风格,不断满足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素 质。(二)奋斗目标到2015年,逐步形成与黔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设施相 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比较完备,文化体制比 较有活力,文化人才队伍比较优化,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 长点,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树立和提升 黔西整体文化形象,为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打下坚实基础。四、“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的

14、重点内容(一)发展区域特色文化1、大力弘扬水西文化。大力弘扬以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为核心 水西文化,加强对观音洞文化、彝族文化、苗族文化、象祠与王阳 明文化的研究,挖掘水西文化的深厚内涵。积极抓好国家级、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保护,出版水西文化系列丛书,开展水西 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不断传承、发展、丰富水西文化。2、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创新发展文琴戏和黔西花灯等地方特色 文化艺术,加强黔西文琴戏、黔西花灯资料的抢救保护,挖掘整理 传统优秀剧目,使黔西文琴戏、黔西花灯宝贵史料和优秀艺术剧目 得以代代流传。鼓励文艺创新,在认真把握保护、传承、创新、发 展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创作和编排一批反映时代精神

15、、符合现代观 众审美要求的新剧目。推动黔西地方文化品牌的普及性、公益性演 出,经常组织文琴戏、黔西花灯演出,扩大文琴戏、黔西花灯的影 响,培养青年一代对黔西地方文化艺术的认知。加强人才培养,支 持地方文艺工作者参加培训和艺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 水平和专业水平,推动创作演出,进一步打响黔西地方文化品牌, 扩大黔西文琴戏、黔西花灯特色文化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知名度。3、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积极深入研究古老的观音洞文化、 黔西彝、苗、布依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与节日文化、丰富的影视文 化、发达的宗教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根雕工艺文化、民间 奇人奇艺、古朴的建筑文化和淳朴的耕读文化,不断挖掘我

16、县民族 民间文化底蕴,丰富黔西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二)繁荣文化艺术1、推进精品生产。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精 品意识,开展具有地域风貌、民俗风情和民间、民族风格的地方特 色文艺创作和演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抓好杜鹃花旅游文 化节文化活动、民间艺术展演、文琴戏汇演等大型示范性文化活动, 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风格、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 品牌。抓好文艺创作规划和项目落实,鼓励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 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创作歌颂家乡,体现时代风貌和富 有特色的文艺作品,争取每年有作品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2、繁荣群众文化。加强群众文化的组织与领导,进一步活跃社 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村落文化,让广大人民 群众共享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