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研究报告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576165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研究报告(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方朝晖 Tel: 62773174,儒家经典导读,看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导论:从“三纲”,儒家思想特别是“三纲五常”思想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关于“三纲”的几种观点:,一、代表等级制,与平等思想相对立; 二、理论上也许完美、合理,但被人误解和利用,实际影响恶劣;备注 三、束缚了人的个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适合于古代,但不适合于今天。,辞源(合订本)第0028页,三纲五常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三国魏何晏集解引汉马融“所因谓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见白虎通.三纲六纪.性情。,“三纲”概念的提出,礼记.乐记:子夏对

2、曰:“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定,天下大定。”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义。”“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班固汉书.礼乐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孔子的“三纲”思想,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同上)朱注: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

3、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春秋是三纲理想的经典之作,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矣。”(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曰: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周敦颐:“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周子通书),何谓春秋经?,春秋经选段 ( 鲁隐公元年哀公十四年)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a

4、n)来归惠公、仲子之賵(feng)。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春秋经僖公28年:天王狩于河阳。 左 传僖公28年: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 公羊传僖公28年:狩不书,此何以书?不与再致天子也。,春秋之义1:正名分,隐公元年: 春秋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如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5、春秋之义2:寓褒贬,隐公元年 春秋经:元年,春,王正月。 左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春秋之义3:尊王,春秋之义4:大一统,隐公元年 春秋经: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杜预注: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 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谷梁传: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2、君为臣纲的核心是“忠”,而不是无条件服从,且看:,君臣,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

6、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论语.先進),君臣,孟子曰:“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君臣,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君臣,礼记.檀弓上: 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隐无犯。 郑玄注:隐谓称扬其过失也。无犯,不犯颜直谏。孔颖达疏:据亲有寻常之过,故无犯。若有大恶,亦当犯颜。,君臣、父子,孝经.谏争章: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

7、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君臣,礼记.曲礼下: 凡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备注孔疏: 君臣有离合之义,有义则合,无义则离。若三谏不听,则待放而去也。又引何休云:“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直谏,四曰争谏,五曰赣谏。”凡谏,讽谏为上,赣谏为下。,君臣,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

8、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君臣:孟子之谏(顺谏),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君臣:孟子之谏(讽谏),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3、

9、“三纲”在现实中被严重误解了?,三纲五常,忠臣孝子,乱臣贼子,三纲思想不可能在现实中被曲解的原因是:,1、三纲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已成共识; 2、儒家经典中相关思想的解释并未由官方所规定或篡改(参四库全书春秋类); 3、中国古代的专制帝王几乎皆被儒家所反对。,从三国看汉代人的“忠”,吕布之不“忠”; 袁绍手下之“忠”:审配等人 黄忠之“忠”; 关羽之“忠”; 诸葛亮之“忠”。,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水浒传中的“忠”,问题:水浒中是不是把“忠”理解为无条件服从了? “忠

10、义堂”:忠、义是何义? 林冲与高裘:孰忠孰奸? “小忠”与“大忠”:宋江接受招安该如何理解?,宋明理学歪曲了三纲?,朱熹曰:尽己之谓忠。(有人问天理人欲,朱子曰:吃饭为天理,暴饮暴食为人欲。) 王阳明为什么要提倡致良知?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传习录徐爱序),哪一位封建国君歪曲了三纲?,秦始皇? 汉武帝?(独尊儒术歪曲三纲) 隋炀帝?(崇尚儒术?) 李世民?(贞观政要) 赵匡胤?(宋论) 朱元璋?(明史),儒家是反对专制的,王

11、夫之宋论卷一: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 一、保全柴氏子孙; 二、不杀士大夫; 三、不加农田之赋。 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德之盛者,求诸己而已。舍己而求诸人,名愈正,义愈伸,令愈繁,刑将愈起;如彼者,不谓之涼德也不能。 王道思想对历代帝王的影响力:唐太宗/明崇祯,4、“三纲”的基本含义,以大局为重; 从国家民族大义出发;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忠于自己的良知与做人的道义,后世儒家论忠,礼记儒行篇:怀忠信以待举。严陵方氏曰:忠信非由外铄也,故曰“怀”。(胡广性理大全?),所世儒家论忠,程子曰:尽己无歉为忠,体物无遗为信,表里之义也。(胡广性理大全),后世儒家

12、论忠,朱子曰:忠信一理,但所从言之异耳。尽己则主心而言,物则主理而言。故尽己之心为忠。循物之理为信,虽内外之不同,要之皆诚于我耳。(朱子全书),解扬之忠,左传.宣14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申舟子,以托王,示必死。)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於窒皇(窒皇,寝门阙)剑及於寝门之外车及於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秋九月楚子围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13、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谓以义制命)臣能承命为信(谓以信承命)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知罃之忠,左传.成3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

14、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lei)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对曰:“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县贲父、卜国之忠,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

15、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礼记.檀弓上),5、三纲为帝王专制和腐败行为提供了借口?,是的,确是如此。,如何看待三纲为极权专制提供了借口?,一、学生以老师为纲是否为老师不负责任提供了借口? 二、黑社会老大不实行民主选举,是否为黑社会头子专制和腐败行为提供了借口? 三、民主政治是否为黑金政治、哗众取宠、政治骗子的蛊惑人心之行提供了借口? 问:我们会不会因此而放弃老师为纲和民主政治?,为什么王朝末年的专制那么严重?,回答是:没有什么更好

16、的解决办法,如果实行民主,将更加不能解决问题。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血缘整合(家族本位)是唯一的社会整合方式,民主政治只会导致家族势力之间的相互较量和无休止的冲突,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古代的家族拥有武装力量,民主政治将会立即导致国家的分裂。,王朝末年的腐败和专制是儒家之过吗?,儒家本身也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也承认儒家无法真正克服腐败和专制,不能解决一治一乱的循环,但是从根本上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当时条件下放弃“三纲”,中国社会将地更趋混乱,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更大的破坏,国家将分崩离析,6、岳飞、方孝孺是不是死于愚忠?,如何看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苏格拉底宁死不肯越狱而逃,不是因为法律公正,而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纲”代表的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相当于“法要你死,你不得不亡” ,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服从; “三纲”维护的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大法,但是这种法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法律规范”,而是以“五常”为精神内核的。,方孝孺之忠,明史卷一百四十一.方孝孺列传明史纪事本末 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