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大宝****b 文档编号:137575296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知识点多,在整个第二章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是第一节中“热力环流”在全球层面上的一个衔接和深入;其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的学习也是以这部分内容作为基础;最后,在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和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大气环流是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并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本节课是高中地理的重点、难点,因此锻炼学生“应用”本节课内容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原理,解释北半球冬

2、、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3、解释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等学习活动,学会运用气候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具体的案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科。网【教学难点】1、季风环流;2、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回顾】根据热力环流引入大气环流。【新课导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

3、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想一想】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铺垫。通过与风带相关案例,让学生知道是由于风向,为什么是西风而不是东风呢?设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 1大气运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意义?2什么是大气环流?【学生回答】略。【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板书】一、大气环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产生

4、热量的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设计意图】对大气环流进行概略介绍,画关键词,使学生理解大气环流的原因和意义。【转承】“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三圈环流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PPT演示】单圈环流的形成。在地球上,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形成低压,而两极地区冷,形成高压,空气在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

5、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让学生形成立体空间感觉,化抽象为具体。【板书】1冷热不均使其动,形成单圈环流由于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高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而低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这样高低纬度间产生了温度差异,形成了一个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教师总结,继续启发】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

6、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请看PPT。 【教师演示】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地面形成高气压。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学生回答】南风。【启发提问】风能一直向北吹吗?【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启发提问】风向要怎样?向哪偏转?偏转为什么

7、风?【学生回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备注: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示)【启发提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学生回答】小。(备注:教师进一步指出:可忽略为零)。【启发提问】因此,南风最终会偏成什么风?【学生回答】西风。【启发提问】回答得很好。正是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南风偏转为北风。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学生回答】不能。【启发提问】那会怎样呢?(要启发学生讨论)【学生回答】下沉。【启发提问】对。气流最终在北纬30附近下沉。那么,30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怎样?【学生回答】升高。【启发提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能沿直线运

8、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启发提问】非常正确。(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启发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有三个,即:A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圈 C高纬环流圈。【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难度可能较大,学生在回答时老师应该逐步引导,运用图文结合便于归纳总结,知识点清晰明了。【板书】2地球自转使其偏,形成三圈环流【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挂图):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

9、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启发提问】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你能否根据高低气压状况,画出风向?如果在南半球风向如何?找一同学将风向画到示意图上。【总结】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分别是(指挂图):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板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想一想】现在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学生回答】略。【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如果只考虑冷热不均造成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10、,应该形成单圈环流的大气运动;但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发生偏转,形成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对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的是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下面我们列表比较这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成因、特征等。(1)全球的气压带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性质赤道低气压带赤道(0) 附近热力原因:终年受热,气流上升热低压上升湿热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 30附近动力原因:高空气流聚集,被迫下沉热高压下沉干热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 60附近动力原因: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爬升冷低压上升温湿极地高气压带两极(南北纬90) 附近热力原因:终年寒冷,气流下沉冷高压下沉冷干(2)全球的风带风带分布风向性质北半球南半球

11、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转承】地球主要有哪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啊?【学生回答】略。【转承】对,是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哪位同学能够说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P35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学生回答】略。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设计意图】学生对概念性的东西容易掌握,但理解性的知识存在较大困

12、难,用动画演示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板书】3地球公转使其移【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板书】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13、【讲解】【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思考】结合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2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2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

14、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3.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板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总结】亚洲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

15、转折讲解】【板书】3季风环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亚洲出现了典型的季风环流,具体如下图所示:【教师分析】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