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香的知识word版本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73214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香的知识word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香的知识word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香的知识word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香的知识word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香的知识word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香的知识word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香的知识word版本(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香的知识精品文档中国古代香的知识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这种海外来物的认识以及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本文对古代人们的用香风俗作了细致的考察,希望对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所助益。说到香,我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宗庙祠堂和寺院道观里的香烟缭绕,于是香在我们眼里就成了一种祭祀和宗教的用物,其实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所以宋代以前,除了

2、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 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 魏晋南北朝以降,香多为宫中贵族之家焚熏涂傅,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据史料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晋书王敦传)一次平素崇尚节俭朴素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耳崇曰是厕耳。寔曰:贫士不能若此 (晋书刘寔传)像刘寔这

3、样显贵人家尚用不起,更不用说布衣之家了。 宋明以来,在朝贡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上之舟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修合之香也颇为盛行,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过纵观中国古代生活中的用香,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一.熏燃之香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过熏燃香料来驱逐异味。石崇家的厕所因为焚香曾经声名显著,成为一时笑谈。在石崇以前熏香多出现于宫中。那时香大多产于西域诸国,西域离中原路途遥远,同时中原的海外贸易还没有发展起来,宫中仅有的香料都是通过西域诸国的朝贡得来的,熏香也最早成为宫中的习俗,大多用来熏

4、炙衣被。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蔡质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可见当时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用来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有古宫词写到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摺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当时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炉和熏笼。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为了薰香衣而特制的薰笼。汉代更有博山香炉

5、响誉于世。 唐代熏笼更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就考古而言,在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

6、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和凝作的何满子中有却爱熏香小鸭,羡他常在屏帷,周邦彦写的青门饮中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贺铸的薄幸词里也有向睡鸭炉边,翔鸳进屏里,羞把香罗暗解,此处的香鸭睡鸭都是用来熏香取暖的器具。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不惟李清照,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词中所写的闺闱绣闼或厅堂书房,围炉熏香,剪灯

7、夜话则是古代士大夫之家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的具体反映。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原因一正如周邦彦满庭芳里所说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二就是南方多瘴疠,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观念非常普遍,正如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香笺里论香说的仓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颜氏香史中也说到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还有就是南方多水,多水则蚊虫易于繁殖,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二.悬佩之香古代很早就有佩带香的风俗,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即今之香缨也。说文巾部帷,囊也段玉裁注:凡囊曰帷。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

8、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古诗中有香囊悬肘后的句子,大概是佩带香囊的最早反映。魏晋之时,佩带香囊更成为雅好风流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谢安怕其玩物丧志,但又不想伤害他,就用嬉戏的方法赢得了香囊,烧了,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端佳话。后世香囊则成为男女常佩的饰物,秦观满庭芳里有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就是明证。 不仅仅身体佩带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洪刍在香谱中则提到后主自制的帐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 不惟帐

9、中用香,宋代贵夫人的车里也悬挂香囊,成为一时的风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毬,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在宋词中常有油壁香车香车宝马这样的词,大概就是指的这种悬挂香囊的犊车。如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三.涂傅之香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 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 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

10、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还有一种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 此外还有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五代词虞美人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裾轻轻敛此处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种浅红色的化妆品。韦庄江城子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这儿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种香料调配而成的。在汉代还有上奏言事口含鸡舌香的风俗,为的是除去口气。 唐代妇女的化妆品中,已经出现了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贡给宫中,也用到了乌沉香、白脑香

11、,宫中称锦里油,此后经宦官之手传到民间,富人家大多称之为西蜀油。见诸诗词的温飞卿菩萨蛮中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另有归国遥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此处的蕊黄和黄蕊都是指的此间流行的一种眉妆,是贵族女子用花蕊研制成的一种黄色香料,涂在额角,以增美观,叫做额黄。四.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据宋代洪刍的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

12、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篆香,不仅是计时器,还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在民间流传很广。 香篆也称香印,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状,点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而且移动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因此使用时并不方便。也许正是因为这,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

13、,按月收取香钱。这在宋人的笔记梦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中记载的很清楚:且如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 唐宋时人点香计时,以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唐白居易酬梦得见戏长斋诗香烟朝烟细,纱灯夕焰明,王建香印诗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五代冯延巳鹊涵枝里有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都是讲的这种香印。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宣州石刻记载:穴壶为漏,浮木为箭,自有熊氏以来尚矣。三代两汉迄今遵用,虽制有工拙而无以易此。熙宁癸丑岁,大旱夏秋无雨,井泉枯竭,民用艰饮。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

14、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庆香篆,延寿篆香图,长春篆香图,寿征香篆。这是中国古人的创举,中国人仿佛有无穷的智慧,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计时,用水计时,所以有铜壶滴漏的发明,没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计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还把印香做成各种图形,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长寿或福庆。五.医用之香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传尸疰病,即肺结核病。很多香料是中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用药。很多医书中或本草中有关于香料的记载。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用线香入药。书中说: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独活、甘松、三柰、丁

15、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连翘、大黄、黄芩、黄柏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方法是点灯置桶中,燃香以鼻吸烟咽下。除此之外,还可内服解药毒,疮即干。 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附载的曹府特制的藏香方,由沉香、檀香、木香、母丁香、细辛、大黄、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等20余气味芬香的中药研成细末后,用榆面、火硝、老醇酒调和制成香饼。赵氏称藏香有开关窍、透痘疹、愈疟疾、催生产、治气秘等医疗保健的作用,其言不虚。因为制作藏香所用的原料本身就是一些芳香类的植物中药,用其燃烧后产生的气味,来除秽杀菌、祛病养生。 香作为医药之用,有香药、香茶。香乘载有九种方子:丁香煎圆,木香饼子,豆蔻香身丸,透体麝脐带,独醒香、经御龙麝香茶,孩儿香茶,还有另外两种香茶。宋明时出现的流行于民间的香茶可谓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发掘。 不仅有香药、香茶,宋代宫中到民间还盛行一种苏合香酒。据彭乘墨客挥犀记载: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上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