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发型资料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73104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发型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古典发型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古典发型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古典发型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古典发型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发型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发型资料(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发型展示与制作,张佳(ppt制作和讲解,盘发演示) 张玲莉(发型设计,盘发演示) 2016.3.18,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采兰杂志,图为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的,引领当时时尚潮流的灵蛇髻。据说她的发髻精妙无比切难以模仿,成语“巧夺天工”由此产生。这也是中国古代造型史上最为经典的一个发型。,古代中国女性的发型风格多样,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充分反映出华夏人民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温婉端庄的性格特点,以

2、及在发现美与创造美方面的天份。 中国古代发式上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远古先民的“披发”时期; 二、纺织技术发明后至春秋战国的“辫发”时期; 三、战国至明清的“发髻”时期。历史发髻虽然款式众多,但依人而定,髻的部位不同,约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位于颈背的垂髻; 另一类是结于头顶的高髻。垂髻流行的时期较早,以战国、秦汉时代为主。高髻则以东汉、魏晋开始流行,至唐宋达到巅峰,变化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从宋末到明清,发髻的高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摆脱华丽炫耀的外衣,逐渐走向清丽、典雅、庄重的造型。,汉朝经典发型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

3、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也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从汉起至清朝一直为人所喜爱。,汉朝经典发型垂鬟分肖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 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魏晋南北朝经典发型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

4、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 但似乎只流行于魏晋年间,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魏晋南北朝经典发型蛾眉惊鹄髻,一种双高髻,其形如鸟振双翼状。梳理时,将头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 马缟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与灵蛇髻齐名。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隋朝经典发型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 这种发式别具一格,简约而不失风韵。兼有魏晋的风雅和

5、唐朝的高贵之感。,唐朝经典发型螺髻,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甘目。”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 在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都可以见到螺髻。,双螺 ,堕马髻,唐朝经典发型垂挂(鬟)髻,其梳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鬟,垂挂于两侧。与盘绕实心的髻相区别,鬟是一种盘绕空心的环状形式。 鬟为大多数青年女子所偏爱,尤喜双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头顶上,也有垂于脑后的多种样式。,宋朝经典发型高锥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

6、,号高椎髻。” 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宋朝经典发型花冠,花冠是指用罗绢通草装饰的冠状饰物,最初见于唐代,至宋更为流行。花冠用材,有罗绢通草,也有金玉玳瑁。制作的花有:桃、杏、荷、菊、梅等多种,有的将四季花朵缀合一起,装在一个冠上,名叫“一年景”,十分夸张。 在宋代,花冠不仅妇女喜戴,男子亦戴。周密武林旧事记皇帝群臣于正月元日祝寿册宝,上下一律簪花。有诗戏曰:“春日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元朝经典发型牡丹头,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 鬓有闹花、如意之号”。 尤侗诗:

7、“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 这种发髻需要假发做衬垫,并且需使用大量发油。,清朝经典发型两把头,简称旗头。发髻作横长式,呈“一”字形。 清代初期,满族妇女开始在喜庆的时候采用此发型,以两头呈排片形的扁簪签在头顶老髻上的,发髻作横长式。 到了清末,两把头衍变为青缎制成高大的横架置于头顶,侧垂流苏,脑后发梳成燕尾式,又称耷拉翅。,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旗头的下面需要辫发盘髻,盘髻又分单髻

8、与双髻。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发饰为丫头。单髻多用于已婚女性。 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木簪。,清朝经典发型旗头,清代高髻簪花造型,中国古典头饰,一、步摇 步摇则起源于先秦时期,它是附着在簪钗之上的一种既贵重又华美的金玉首饰。一般是用金银丝编为花枝,上缀珠宝华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随着步履的颤动,下垂的珠玉也随之摇动,故而得名。,明代金步摇,二、簪子,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 古代的簪和钗除了金属和荆枝制

9、作之外,还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银、铜等各种材质制造。,慈禧太后的翡翠玉簪,三、钗,就形制而言,单股笄称“簪”,双股笄为“钗”,笄首有垂珠坠饰者则称为“步摇”。钗的材质很多,但古人最偏好的是玳瑁制成的钗子,因为玳瑁象征吉祥。续汉书中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钗头凤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点翠工艺的发钗,四、钿,又称钿花,花钿。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头饰。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白居易有诗云:花钿委地无人收。,碧玺蝴蝶花钿,简单的古典盘发造型制作,一、垂鬟分肖髻,二、垂鬟髻,三、87版红楼梦林黛玉造型(清 簪花髻),谢谢观赏! 祝大家越来越美!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