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73056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精品文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最初形式上古时期的口头歌谣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 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诗经按

2、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语言双声叠韵。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

3、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浓厚楚地特色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楚地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不朽作

4、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巅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演变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始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

5、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骚体赋”,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但尚未脱楚辞形迹。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和枚乘等人。(贾谊的吊屈原赋 枚乘的七发)二、汉代大赋,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他的代表作。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 三、抒情、言志的小赋。 张衡,具有代表性的

6、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继张衡而起的是赵壹和蔡邕,赵壹的是刺世嫉邪赋,蔡邕的是述行赋。 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负有采编民歌民谣,配乐演唱的职能。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诗歌称为汉乐府诗。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二者的区别是:诗经以抒情为主,汉乐府长于叙事铺陈。汉乐府的经典作品孔雀东南飞、上邪、长歌行、陌上桑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7、。(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叙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一对年青的恩爱夫妻被迫离异和双双殉情的故事,控诉了礼教杀人的罪恶,全诗充满悲剧气氛,是乐府诗中难得的杰作。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8、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汉乐府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它

9、并非成于一人一时,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抒发了处于动乱时代下层文人的伤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不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有“五言之冠冕”的赞誉。(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三曹”为核心,加上所谓的“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诗歌直接继承汉代乐府诗的传统,干预现实,感情炽烈,诗风质朴劲健,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成

10、为后世诗人(特别是唐代诗人)学习的对象。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龟虽寿、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观沧海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但是流传最广的却是七步诗。“七子”

11、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2、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当时司马氏掌权,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代表作家:阮籍、嵇康。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3、两晋文学:西晋: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

12、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 东晋: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据说他是东晋大臣陶侃的曾孙,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做过彭泽县令一类小官。因其性情孤傲,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是俸禄),辞官归隐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以隐士终其生。他长期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民生活,其诗多写田园生活和隐居情趣。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陶渊明之后影响较大的诗人是谢灵运。谢灵运出身官僚世家,一生政治失意,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他善于雕琢字句,刻画入微,如“

13、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写秋景,“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游南亭)写夏景,都是好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句更为有名。他有好句,但缺完整的好诗,成就不如鲍照。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代表作木兰诗(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诗人谢眺的山水诗

14、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

15、介。1、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代表作品: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建立了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