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7572442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3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B 53/TXXXXX- 2020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 2020 - XX - XX 发布2020 - XX -实施 ICS 65.020 B 15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3/T XXXXX2020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文山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军文、崔秀明、杨玲、赵久霞、张金燕、寸竹、刘源、朱琳、杨生超、张广 辉、范伟、龙光强、赵艳。 DB53/

2、T XXXXX2020 1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病害诊断和鉴定、 农业控病措施和化学防 控技术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三七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78植物检疫术语 DB53/T 055.8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DB53/T 055.9三七育苗技术规范 DB53/T 055.10三七栽培技术规范 DB53/T 055.11三七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

3、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七 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 Chen。 3.2 三七根腐病 俗称鸡屎烂、臭七等,是三七块根、根茎、休眠芽等地下部分病害的总称,是三七种植过程中由细 菌性病原和真菌性病原单独或复合侵染根部引发的土传性病害。 3.3 科赫氏法则 又称柯赫氏假设,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和法则。 4诊断 4.1田间诊断 4.1.1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的相应月份易发,连茬地和轮作年限较短的地块易发。 4.1.2病状特征 DB53/T XXXXX2020 2 病菌从根部侵入,引起根腐,病菌随病

4、残体、土壤和种苗传播,有如下特征: a)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正常或叶脉稍黄,或仅顶端略萎垂,但早晚尚可恢复; b)发病初期根尖出现黄色水渍状斑点, 后期变黑褐色, 根皮湿腐, 内部逐渐软腐呈灰白色浆液状, 有腥臭或腐臭味; c)病情继续发展,则三七植株单个叶片甚至相邻的两个叶片也变黄,或茎、叶萎蔫下垂,整株枯 死; d)症状及流行特点详情参见附录 A。 4.2室内诊断 4.2.1诊断原则 应遵循科赫氏法则进行。 4.2.2病样材料采集 根据根腐病症状及流行特点,采集典型的病样标本。 4.2.3培养基制备 制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灭菌后备用。 4.2.4病原菌分离培养 前处理消毒后,在

5、无菌操作台将切成5 mm小块病样接于PDA培养基上,培养5 d后按以下方法进行 再纯化和特征形态观察: a)将分离培养的菌落边缘取菌龄一致的菌饼(6 mm),转接于 PDA 或 NA 或 PSA 培养基上; b)在无光照条件下,25 培养 7 d 以上; c)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并测定菌落直径; d)镜检观察产孢方式、菌丝分生孢子形态,测量孢子大小。 4.2.5病原菌形态鉴定 参见附录B进行病原菌形态鉴定。 4.2.6科赫氏法则鉴定病原物 科赫氏法则进一步确定病原物: a)无菌基质栽培三七苗,生长 60 d 后备用; b)将镜检后的病原菌菌株接种于健康三七植株根部,常规水肥管理; c)观察病害

6、发生情况; d)采集接种根部发病部位,再次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参照 4.2.4 过程。 5防控 5.1防控原则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持续防控、绿色防控”的防控原则。 5.2农业措施 DB53/T XXXXX2020 3 5.2.1种植地选择 应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较好的沙壤土缓坡地,坡度15度左右为宜,并利于排水。 5.2.2种子种苗选择 种子、种苗应符合DB53/T 055的要求。 5.2.3土壤处理 于播种或移栽前, 结合倒土和理厢, 用杀毒矾混合敌克松或用黄腐酸盐混合敌克松按使用说明书对 厢面喷雾处理。 5.2.4种子(苗)处理 用70%敌克松与58%瑞毒霉锰锌各500倍混合液浸种

7、10分钟20分钟或其它杀菌剂处理10分钟20分 钟,捞出晾干后进行播种或移栽。 5.2.5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清除病残体和田间杂草; b)排灌,土壤湿度应控制在 20%25%为宜; c)遇到阴雨或暴风雨应及时排涝,并通风排湿; d)实行轮作,采取三七与小麦、陆稻、荞麦等作物轮作的方式;土壤如无特殊消毒处理措施,轮 作年限 8 年以上。 5.3化学防控 5.3.1用药原则 农药使用应符合DB53/T 055.8的规定,按DB53/T 055.11方法进行防控。 5.3.2前期预防 出苗期、展叶期选用代森锰锌、敌克松、百菌清、波尔多液等其中一种按说明书用法进行茎叶喷施 或浇施根

8、部。 5.3.3病害控制 病害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发病初始期,病害较轻,以药剂控制为主;发病中后期,拔除病株并烧毁,再对发病植株及周 围进行土壤消毒; b)选用噁霉灵、氰霜唑等杀真菌和细菌药剂(根腐病化学防控防治常用农药详情参见附录 C)按 说明书用法进行根部浇施,间隔时间 7 d10 d,连续使用 2 次3 次,安全使用期 30 d 以上; c)冬季清除残株,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施厢面、沟渠。 A DB53/T XXXXX2020 4 AB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三七根腐病症状及流行特点 A.1三七根腐病症状 A.1.1三七根腐病类型 三七根腐病分为根褐腐病、根

9、锈腐病、疫霉根腐病、细菌性根腐病四种类型。 A.1.2根褐腐病 根褐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1: a)三七须根感病部分呈黄褐色点斑,以后病斑扩展,导致须根腐烂,仅剩残余部分或全部脱落; b)支根及主根感病是,仍先呈黄褐色小点,继而扩大为斑块,并逐步深入,导致细胞组织崩溃而 腐烂。地上部叶片则逐渐变为淡黄、萎焉,以致脱落; c)根茎感病部位仍呈黄褐色病斑,但发病速度较快,严重时地上部分形成青枯或倒伏; d)在植株感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只是中午高温时,叶片稍下垂,早晚仍可恢复,如仔细 观察,可见植物叶片的叶脉附近颜色稍淡。根部腐烂以须根和支根为主; e)感病中期地上部植株叶片逐渐发黄

10、,主根已部分腐烂; f)感病后期地上部植株枯萎,或虽有成活,但根部已大部分腐烂。由于植株叶片发黄时主根已经 腐烂,故农民称之为“黄臭七”。 图 A.1三七根褐腐病症状 A.1.3根锈腐病 根锈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2: a)根锈腐病与三七根褐腐病感病植株地上部症状相同,都是叶片逐渐变黄,最终植株枯萎,故七 农也称三七根锈腐病为“黄臭七”; b)此病发病初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以后部分植株叶片逐渐发黄,严重时局部或全部枯萎; c)主根感病初期, 可以看到针状大小向外突起的白色小点或斑点, 继而由浅入深, 逐渐扩大汇合, 最后形成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锈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央

11、略凹陷,病健部界 线明显; d)发病轻时,病斑仅限于根的局部皮层,有的病斑会干缩剥落而自愈; DB53/T XXXXX2020 5 e)感病严重时病斑扩及全根, 并产生龟裂, 深入内部组织导致干腐。 干腐组织疏松, 黄锈至褐色, 与健全组织有明显界线。越冬芽受害,芽呈黄褐色。受害轻者可出苗,但地上部分明显矮小, 叶色发黄,或虽为绿色但不正常; f)重者翌年不会出苗,但根部不死亡,群众称为“勚头”; g)大部分块根可因中后期多种病原复合侵染而同时表现锈腐和褐腐, 并逐渐腐烂, 采挖时仅收到 残缺块根或无收获。 图 A.2三七根锈腐病症状 A.1.4疫霉根腐病 疫霉根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

12、.3: a)疫病原菌可以从三七根部的任何部位侵入; b)从根茎或茎秆基部侵入时,首先在根茎或茎秆基部出现暗色水渍状斑,之后病斑逐渐扩大,茎 秆基部的病斑可扩大并下延到根部; c)病原从主根侵入,发病部位呈水浸状,最后形成根软腐; d)感病植株地上部叶片耷拉、萎蔫,似开水烫过,俗称“清水症”; e)地下部分大部分呈褐色软腐,根皮易于搓落,内部组织稀烂,有的表面带有菌丝,从而粘着附 近的土粒成团。如把成团土粒掰开,可见稀烂状残物; f)植株受害后期,会因细菌的侵入而加速病部的腐烂,若仅通过肉眼观察,容易误诊为细菌引起 的根腐病,但从植株地上部症状表现仍可区分; g)三七疫霉根腐病地上部表现为叶片似

13、开水烫过, 花梗基部和茎秆部通常有水浸状病斑; 细菌性 根腐病植株地上部表现出绿色萎蔫披垂,无水浸状病斑。 图 A.3三七疫霉根腐病症状 A.1.5细菌性根腐病 细菌性根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4: a)病菌侵染根茎与芽基结合部位时,初期出现褐色水渍状斑点,继而呈角状向上蔓延,最终茎秆 中间髓部腐烂造成茎基部中空; DB53/T XXXXX2020 6 b)若须根感病,则须根先腐烂,进而扩展至块根; c)块根感病后,病部表皮颜色变暗,湿度大时可见白色菌脓; d)地上部分表现出三七植株急性萎蔫,即三七地上部分叶片呈绿色,叶片突然萎蔫披垂; e)后期块根组织崩溃腐烂,形成稀腐,此时可在腐烂

14、的块根上看到灰白色菌脓,闻时有臭味。 图 A.4三七细菌性根腐病症状 A.2三七根腐病流行特点 A.2.1.1根褐腐病流行特点 A.2.1.1.1三七根褐腐病全年均可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8月,高湿条件下发病较为严重。 A.2.1.1.2三七园发病率一般在5%30%,严重的可导致毁园绝收。 A.2.1.1.3真菌病原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三七病根上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细菌、线虫病原 则广泛存在与土壤中,三者成为三七根褐腐病的初侵染源。 A.2.1.1.4传播途径主要是病土、带菌流水、种子及种苗带菌传播,其中近距离传播以带菌土壤和带 菌流水为主,远距离传播以种子、种苗带菌扩散为主。 A.

15、2.1.1.5三七根褐腐病的发生除了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 环境温湿度、 种苗带菌等关系密切相关外, 还与海拔、地势、土壤类型、轮作年限、施肥等因素有关。 A.2.1.2根锈腐病流行特点 A.2.1.2.1在三七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生高峰期多在三七出苗至展叶期(3月5月)和生长期 (9月10月) ,即三七园内温度较低,且旱季和雨季交替转换时期。 A.2.1.2.2黏土和土质较差的土壤中发病较多。 A.2.1.2.3病原可在土壤中越冬并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带病土壤中的病原可随农事操作或灌溉水扩展 传播到邻近植株甚至更远。除土壤带菌传播外,使用老地育出的种苗,可将病菌传播到更远的地区。 A.2.1

16、.2.4此病发展到中后期,常出现与三七根褐腐病合并发生的情况。地上部已表现枯萎症状的三 七锈腐病植株中,有70%以上植株同时感染三七根褐腐病。 A.2.1.3疫霉根腐病流行特点 A.2.1.3.1病原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之久,是病菌进行初侵染的主体。 A.2.1.3.2游动孢子可直接侵染三七根、叶片、叶腋,是再侵染的主要病源。 A.2.1.3.3接触传播是土壤中三七疫霉根腐病扩展蔓延的主要方式。 A.2.1.3.4三七根部的各种创伤都可使疫霉根腐病病情加重,发病率提高。 A.2.1.3.5三七疫霉根腐病多发生在海拔1300 m1650 m地区。且集中于凹地或排水不良的地块上。 A.2.1.3.6疫霉根腐病发生高峰期集中在三七出苗展叶期(3月6月) 、生长后期(9月10月) 。 DB53/T XXXXX2020 7 A.2.1.3.7发病程度与降雨有密切关系,若三七出苗期间降雨过多,或910月雨量增多,同期内三七 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将会趋于严重。 A.2.1.4细菌性根腐病流行特点 A.2.1.4.1病原主要存在于土壤及植物病残体中,通过土壤、灌溉水进行传播。带病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