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教案资料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70585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教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教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教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教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教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教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教案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精品文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

2、部 经济发展差异 成因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

3、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为适应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国家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注重宏观经济效益,

4、利用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退耕(牧)还林(草)、特色产业发展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但是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仍然存在,在过去的两年里,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构成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一)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差距2004至2005年东部十一省市生产总值从95305.5亿元增加到116614.3亿元,西部十二省市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23132.0亿元增加到33360.3亿元;2004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69.6%,西部地区仅占16.9%,远远低于东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为64.0%,西部地区为18.

5、3%,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东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仍然有很大差距。2004年全国人均GDP为10561元,东部地区为19351元,西部地区仅为7728元,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9.3%。2005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13493元、23042元、9536元,西部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1.4%,东西部差距虽然略有缩小,但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仍然存在。(二)产业结构差距分析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2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第

6、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初期趋于上升,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则趋向稳定,到经济走入工业化后,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来看,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4年的15.2%降低为2005年的12.4%;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52.9%降低到2005年的47.3%;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31.9%增加为2005年的40.3%。同期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9.1%下降为8.0%,第二产业的比重由52.9%减少为51.6%,第三产业比重由38.1%增加为40.8%;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呈现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

7、趋同的趋势,对照上述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和高级化。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2004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9.5%,而东部地区仅为9.1%;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4.3%,东部地区则为52.9%,比西部地区高出8.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6.2%,东部地区为38.1%,也比西部地区要高出1.9个百分点。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7.6%,而东部地区仅为8.0%;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2.7%,东部地区则为51.6%,比西部

8、地区高出8.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9.6%,东部地区为40.8%,也比西部地区要高出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的特点,以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来说,西部地区就远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差距非常大,200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54805.1亿元,东部地区为36951.1亿元,占全国的67.4%,是西部地区的5.2倍,西部地区为7104.7亿元,仅仅占到全国的13.0%。2005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较之于2004年有所提高,提高到了14.3%,但比重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说明西部地区工业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

9、由此反映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程度不及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东部地区为4565元,西部地区为2192元,仅为东部地区的48.0%,2005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所提高,但西部地区仅为东部地区的44.2%,较之于2004年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西部地区为8031元,为东部地区11523元的69.7%;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从2004年的

10、8031元提高到2005年的8593元,但西部地区占东部地区的比例仅为66.7%,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但是城镇居民收入较之于农民收入而言,东西部差距要小许多,说明东西部的差距很大的根源和症结在于西部农村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四)城市化水平差距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和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3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还会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我们以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由表5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0.81%,东部地区为39.40%,西部地

11、区仅为22.99%,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出16.41个百分点。(五)经济发展外向程度差距经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发展也总是从经济开放部门与经济开放区域起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状况是反映地区产品和资本要素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六)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别投资规模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东部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西部,所以不仅中央投资大大集中于东部,而且西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外资也大量流向东部。我国在投资建设方面的大部分投资向东部倾斜。在国家财政投资和国债资金的引导下,西部十二省区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

12、存在差距。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477.4亿元,东部占全国的57.3%,西部占19.5%,东部所占比重是西部的2.94倍。从人均投资占有量来看,全国人均固定投资占有量为5421.8元,东部地区为人均8205.3元,西部地区为人均3704.7元,东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远远高于西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投资占有量都有所加大,占全国的比重也增加。但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较之于西部地区而言资金充足,在发展的质和量上有了充分保证,而西部投资比重低,资金来源紧张,发展底气不足。这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向东部倾斜的情况是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13、七)非国有经济发展差距在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东西部存在明显差距。2005年,西部地区省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要高于东部地区,表中的几个西部省份的数值都在50%以上。从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来看,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5.51%,东部地区为29.07%,西部地区则高达52.57%,比东部地区高23.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国有经济贡献的。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及近两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首先是经济体制变迁、中央政策导向、地方改革力度、区域战略决策等因素综合而致的。“改革

14、滞后”和“体制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4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东部体制改革超前,创新精神较高,观念更新,能利用中央给予的良好的政策环境,而西部由于改革滞后,中央政策出台时,各种软硬件条件跟不上,无法实施操作,只能跟在发达地区后面步其后尘,刚能放手大干时,政策的时效性又结束。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深受地缘文化、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黄土文化”成为西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安于现状的惰性主义,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和保守,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严

15、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障碍。东部地区思想解放较早,能较快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公众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潮流,及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用足、用活中央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由此带来了东部的繁荣和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西部最大的差别就是观念上的差别。最后,东西部投融资体制也存在差距,目前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还较为单一,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和国有经济投资来拉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尽管如

16、此,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人们市场观念的增强和旧有文化桎梏的破除,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日益增强,在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的因素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将促使经济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东部地区也将充分发挥优势,依靠原有基础加快发展经济,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二者将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二、经济差异的成因我国东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叠加的结果。(一)自然原因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对阻碍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土地肥力的差异,土地肥力是土地的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综合表现。从自然肥力角度看,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中,除了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平原、陕西的汉中平原等地区的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