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37569009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单元导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广东肇庆中学 马 毅 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自2004年秋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所在的地区就一直沿用岳麓书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该教材书的特点在于史学素材丰富多样,单元配套齐全,其中每个单元前置部分的“单元导读”,以其精练的文字、浓缩的内容成为该书编写的一大亮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尝试对书中的“单元导读”部分的内容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以下笔者将以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读为切入点,通过实例说明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一、“领导”:见微知著,

2、构建宏观认知框架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历史学习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是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知道有“课”的概念,而无“单元”的概念。缺乏对历史的宏观认识和整体解读,无法构建起“单元”与“课”,以及“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最终导致对历史发展脉络认识的断裂。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就在于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领导”作用。“领导”即统率、引领之意。单元导读内容精练,逻辑性强,其作为每个单元的前置,必然起着对本单元的统率、引领之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单元导读,“见微知著”,构建宏观认知框架,理清单元内在逻辑联系。而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必须着

3、眼于统领单元的标靶单元标题的挖掘和理解。单元标题是对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更是贯穿整个单元的精髓和灵魂,而单元导读不仅是对单元标题的诠释和解读,更是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浓缩概括。为此,单元学习之初,教师可以单元标题为切入口,以单元导读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利用单元导读,深入挖掘、理解单元标题的内涵。同时,结合单元目录协助学生构建起本单元的宏观认知框架,理清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必修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为例)。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必修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导读(具体内容略)材料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目录 第1

4、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据材料一思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是否等同于中国古代的农业,为什么?据材料一思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的实质是什么?据材料一、二,完成下表单元标题单元内容目录中相对应的课及课题农耕经济主体的形成农耕经济主体成熟的表现农耕经济_的变化(参考答案:空间格局)农耕经济的_(参考答案:补充)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分离出的_(参考答案:变异)二、“疏导”:整理,初步挖掘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

5、本细胞,是进行判断推理、调动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要素。没有历史概念的历史教学,无疑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纵观新课程实施后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十分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与测量。因此,搞好历史概念教学不仅仅是高考的要求,更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要求。在必修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对于必修的学习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下降。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史内容涉及众多的经济学概念且纷繁复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概念错位、混淆等现象,从而挫伤学习积极性。要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疏导”作用。“疏导”,即疏通、整理、挖掘、引导之意。单元导读是对本单元涉及的一个或多个专题的课

6、程标准的高度浓缩概括,不仅涵盖了单元大部分的概念,精练的文字初步阐述了概念间的联系,其中单元的核心概念更是贯穿全文,统领全局。因此,要发挥单元导读“疏导”之功,第一步在于:锁、疏,通过对单元导读阅读分析,并将其与相关的课程标准比对,锁定贯穿整个单元学习始终的单元核心概念(单元上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找出与本单元核心概念相对应的下位概念,以及单元各课之内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实现对单元概念体系的初步疏通。第二步:理、挖,以表格的形式将本单元涉及的概念进行列表整理,一目了然,从而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概念错位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围绕单元核心概念进行问题设计,以此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挖

7、掘单元核心概念和单元下位概念之间、单元各课内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二次梳理整个单元的概念体系,减少概念混淆现象的出现(以必修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例)。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必修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单元导读(具体内容略)材料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与作用

8、。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据材料一、二,找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据材料一、二,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单元核心概念(单元上位概念)单元中的下位概念经济全球化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上位概念)_(下位概念)_(下位概念)问题: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经济全球化有何内在联系?第24课第25课_(上位概念)欧盟(下位概念)_(下位概念)_(下位概念)问题:何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相互关系如何?第26课经济全球化(上位概念)问题:何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

9、展历程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三、“编导”:编辑引导,初步实现知识融通广东高考主观题的内容跨度大,“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命题指导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2011年的第38题“历史是什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第39题“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变革”则包括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这种命题风格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和体现,如2010年第38题“社会群体的兴衰”、2012年第39题“词语和概念的变化”等。这种大跨度题目的考察,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有整合的思想和能力。而这种思想和能力往往又是当下教学中学生最为缺乏的。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形成大跨度

10、的整合思想和整合能力,决不能望眼欲穿地等待高三复习的到来,而必须着眼于日常历史教学,必须着眼于从小跨度的整合开始。岳麓版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并非完全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编写,各模块当中都有为数不少的单元整合了课程标准一个或几个专题内容。这恰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整合思想和整合能力的绝佳实例。对此类单元的学习,要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编导功能。“编导”,是编辑和引导之意。“编辑”着眼于结合单元导读,进行再加工和整理。此类单元的单元导读,从单元标题到单元导读的具体内容处处彰显和渗透着整合的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单元导读之后,首先找出与本单元相关多个专题的课程标准,初步明确整合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

11、教师可引导学生或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结合单元导读、其所涉及的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以及教科书中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等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制作、完成本单元的历史时间线索表,从而初步构建本单元纵向和横向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引导”则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运用其历史事件线索表,思考和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以及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空间历史事件之间的内部联系,实现历史知识的初步纵横整合和融通(以必修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为例)。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必修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导读(具体内容略)据材料一分析,单元标题中的各国指的是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实行的是

12、何种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分析,其涉及了课程标准中哪几个专题的内容?并据此罗列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材料二:本单元历史事件线索表国家:_ 政策 (1917-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_)_ 模式(30年代中-_)赫鲁晓夫改革 _改革 _改革1953-_ 1964-_ 1985-_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_新政(1933-_)_新变化(1945-20世纪70年代)“_时期”(50-70年代初)国家:_据材料一及其所涉及的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查阅单元相关内容完成上述历史时间线索表的

13、填写。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当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之时,苏俄(苏联)逐渐确立起“斯大林模式”,其对后来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世纪5080年代期间,面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哪些调整,最终结果如何?在此期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调整,其结果如何?20世纪70后期,我国也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综合上述问题思考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有何启示?单元导读的开发利用只是对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开发利用的冰山一角,该书教学资源丰富,其素材的选材更是编者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心筛选而成,既容易获得又具有普适性和针对性。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

14、合的学科思维。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课程资源的丰富,部分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素材,而轻视甚至忽略对历史教科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扭转这一局面,其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更新观念,明确历史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日常历史教学的要求。并在开发利用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要重坚持、重积累、重实践、重创新,即在坚持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优化完善历史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参考文献:黄牧航全国各地命题视野下的广东历史高考试题2011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试题评析中学历史教学20117周明历史概念教学的意义与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6责任编辑李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