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讲解学习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68520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讲解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讲解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讲解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讲解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讲解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讲解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讲解学习(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四节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

2、权,非重不沉。”,(一)三焦的证候与病机,上焦主要包括在胸部的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腹部的阳明胃、肠及太阴脾; 下焦主要包括下腹部的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1、上焦证: 上焦病证包括了肺及心(心包)的病变,其中肺,特别是肺卫的病变多见于新感温病的初期。 上焦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以下几种:,(1)邪犯肺卫证: 发生于温病初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合皮毛而统卫,其气道与鼻窍相通,故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使肺卫同时受邪。,主要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 该证候又称为邪袭肺卫证。 该证候类型实属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

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卫受邪郁的标志 咳嗽肺气失宣,主要病机,(2)肺热壅盛证: 如犯于肺卫的温邪进一步由表入里,肺热亢盛,可造成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等。 该证候类型又称为邪热壅肺证。,温邪自肺卫传入气分身热,无恶寒 里热壅迫,津液外泄汗出 液为热耗,津为汗伤口渴 肺气壅塞,闭郁失宣咳喘气促 里热壅盛苔黄脉数,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咳喘并见与单纯咳嗽不同:,咳嗽肺气失宣 咳喘肺气壅盛,闭郁失宣,邪袭肺卫与邪热壅肺的异同: 同:病变部位都在肺 异:邪袭肺卫-属表证,故有发热微恶风寒 邪热壅肺-已至气分,

4、无微恶风寒之症,而以发热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喘促是肺气壅塞的重要征象 与肺气不宣之咳嗽不同,(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湿犯太阴肺,肺失宣化,(4)热陷心包证: 心主神明,而心包代心行令,所以在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明失常多责之于心包。 邪陷心包是指邪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心不能主神明的病理变化,又称为邪闭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灼热,神昏

5、,肢厥,舌蹇,舌绛等。,热陷包络,逼乱神明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甚或昏愦不语); 心窍为邪热所闭,气血周行郁阻,不能布达四肢 四末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 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舌质红绛。 邪陷心包证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病机分析:,叶天士:“舌绛鲜泽者,包络受邪也”,主要病机:邪陷包络,机窍阻闭,温 邪,肺 卫,直 中,卫,气,营,心包,心神内闭,神昏、谵语、舌蹇,气血郁阻胸中,阳气不布,心主血属营,营热蒸腾,胸腹灼热 四肢厥冷,舌红绛,热陷心包还常夹痰兼瘀,正如何秀山说:“邪陷心包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 夹痰者,“平素心虚有痰者,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即指痰热内闭心包

6、之证,症见神昏,喉间痰鸣,舌绛苔垢等。 其夹瘀者,多系邪热与瘀血互结,瘀热闭塞心窍所致,症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舌质紫晦等。,(5)湿蒙心包证: 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络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似清似昧,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痰湿蒙蔽心窍,心神困扰神志昏蒙 邪留气分,未入营血舌质不绛 湿热上泛舌苔垢腻 湿蒙心包证以神志昏蒙,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主要病机:,比神志昏谵轻,不伴四肢厥冷,主要病机: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6)上焦温病的转归,邪从表解。 邪热犯肺,严重者导致化源欲绝而危及生命。 邪陷

7、心包,甚至导致内闭外脱而死亡。,上焦温病一般多见于发病初期。,化源欲绝:指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病机变化。 肺吸纳天气,并与水谷精气结合,积于胸中,名曰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百脉皆朝宗于肺,脏腑、经络、形体均受其荣养。 若肺受邪乘,生气之源告困,清气难入,浊气难出,脏腑失养,则可危及生命。,肺化源欲绝症见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 正如吴鞠通所说:“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化源欲绝属于重险证候,病死率高,故吴鞠通说:“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内闭外脱示意图,邪闭 心包,阳气 外脱,心神散佚:神昏,

8、阳亡:肢体皆厥,舌本失养:舌淡无华,热闭心包与内闭外脱证的鉴别,热闭心包证,其神昏多兼谵语,为邪热扰乱神明所致;虽有肢厥,但胸腹仍灼热如焚,为阳热郁于膻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营热蒸腾而见舌质红绛。 内闭外脱证, 其神昏多为昏愦不语,为心神散佚所致; 其肢体厥冷不温,为阳气散佚,失于温煦所致;阳气不能荣润舌本,舌淡而无华。,吴鞠通说:“温病死证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2、中焦证: 中焦所包括的脏腑主要是胃、脾、肠等. 温邪传入中焦一般属温病的中期或极期,病变比较严重。 中焦证常见的病证主要有以下几种:,(1)阳明热炽证: 指热入阳明,里热蒸迫而盛于内外

9、的证候,又称胃热亢盛证、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主要症状: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而数等。 邪热入胃,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里热蒸迫,外而肌肉,里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为气分的主要病变,里热亢盛,蒸津外出壮热、大汗出; 邪热扰心心烦,邪热上蒸面红赤; 邪热耗伤阴液口渴而多饮,喜饮凉水; 脉洪大而数邪热盛于内外的表现。 熏蒸之热弥漫内外而未里结成实 “散漫浮热”或“无形热盛”。 阳明热炽证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2)阳明热结证: 指肠道中邪热与糟粕相结,耗伤阴津,肠道传导失司的证候,又称热结肠腑证、阳明腑证、肠道热结证。 主要症状: 日晡潮热,或有

10、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结聚于肠道,而下午阳热较盛发热日晡益甚; 胃肠邪热扰乱心神谵语; 肠道热结津伤,传导失职大便秘结不通, 或热迫津液从燥结旁流下利稀水,其气臭秽; 肠道中燥屎热结阻塞,气机不通腹部硬满疼痛; 腑实津伤舌苔老黄而干燥,甚则可见黑燥之苔。 脉沉实有力肠腑热结之征。 阳明热结证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色黑等 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 该证病位虽也在肠腑,但属邪热与

11、瘀血相结,与阳明热结之证邪热与燥屎相结不同。,(3)湿邪困脾证: 多为气分湿热类温病初起湿重热轻的病变。 主要症状: 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白腻,脉濡缓等。 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苔白腻,脉濡缓。,主要病机变化: 湿重热轻,脾气受困,升运失司,气机郁阻。 湿郁气机胸闷脘痞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泛恶欲呕 湿浊偏重舌苔白腻,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4)湿热中阻证: 指湿热性质的病邪困阻于中焦脾胃的证候。多为湿渐化热,湿热并重,或热重湿轻的病变。 主要症状:高热持续,不为汗衰,烦躁不安,脘腹痛满,恶心欲呕,舌苔黄腻或黄浊。,里热偏盛发热持续; 湿热相蒸虽汗出而热

12、势不衰; 中焦湿热互结,升清降浊受阻,气机失于宣展 脘腹痛满; 湿热中阻,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舌苔黄腻或黄浊,为湿热互结的征象。 湿热中阻证以身热,脘痞,呕恶,苔黄腻或黄浊为辨证要点。,(5)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 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的证候。 主要症状: 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等。,肠腑有湿热熏蒸身热,烦躁; 湿邪郁阻气机胸脘痞满; 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腹痛,便溏不爽 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

13、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主要症状:大便不通,神识如蒙,少腹硬满,苔垢腻,脉濡等。,肠道湿滞气结,气机痹阻大便不通; 大便不通,邪无出路,浊湿弥漫, 湿浊偏盛则苔垢腻、脉濡。 本证病机:湿阻肠道,传导失职。 湿阻大肠证以大便不通,少腹满,苔垢腻为辨证要点。,上蒙清窍神识如蒙 下闭浊道少腹硬满,温病中焦病证一般发生于疾病的中期和极期。 中焦病机总的特点:病邪虽盛,正气亦未大伤,故邪正斗争剧烈,只要治疗得当,尚可祛邪外出而解。 但若邪热过盛或腑实严重,每可导致津液或正气大伤,甚则引起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阻塞机窍,

14、均属危重病证,可以危及生命。,另外,湿热久在中焦,若素体阳气不足则往往可以从湿而化,进一步损伤阳气而形成湿胜阳微或寒湿之证。,3、下焦证: 下焦主要指肝、肾,温邪深入下焦,是指肝肾的病变,属温病的后期阶段,多为邪少虚多之候。 下焦证常见的病证有:,(1)肾精耗损证: 肾精耗损证指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的证候,又称真阴耗伤证。 主要症状: 低热,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阴,机体形质及脏腑失于滋养是其主要病机变化。,肾精耗损 其脏腑、四肢百骸形质失于濡养,精不养神神惫萎顿、乏力、脉虚 形失精养消瘦 阴

15、精亏乏不能上奉清窍,耳聋(脱精者耳聋) 口燥咽干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阴虚内热 其阴精耗损,不能维系阳气,虚阳上亢,低热持续,入夜较盛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吴鞠通说:“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如肾阴耗伤过甚,导致阴竭阳脱,可危及生命。 肾精耗损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神倦为辨证要点。,(2)虚风内动证: 虚风内动是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的病理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又称为“阴虚风动证”。是肾阴耗损病变的发展和继续。 主要症状: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脉虚弱等。,虚风内动是

16、在肾精虚损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形成有肾精虚损的基本表现; 肝为风木之脏,肾水受劫,肝失涵养,筋失濡润,风从内生手指蠕动,甚或瘛疭。 肾水枯竭,不能上济心火,心神不能内舍心中极度空虚而悸动不安,即所谓心中憺憺大动。 王夫之 通释:“憺憺,犹言荡荡,动而不宁貌。”,神倦 脉虚 舌绛,手指蠕动 甚或瘛疭 舌萎,心中憺憺大动,虚风内动病机示意图:,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下焦证一般发生于疾病的后期,一般属邪少虚多。 病情虽已缓解,但因阴精已大衰,所以病情仍然较重。 若正气渐复,驱除余邪外出则可逐渐向愈。 但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可因阴竭阳脱而死亡。,下焦温病的转归:,(二)三焦证候的关系及其传变,1、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 2、顺传 3、逆传,这种传变方式一般反映了某些病发于表的新感温病(如风温等)的病证发展演变规律。 上焦手太阴肺的病变多为温病的初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中焦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多为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