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pptword版本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68519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601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pptword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01页
中医诊断学pptword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01页
中医诊断学pptword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01页
中医诊断学pptword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601页
中医诊断学pptword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6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pptword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pptword版本(6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况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概 况,返回,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2.中诊的重要性 (1)正确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的前提; (2)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过渡性桥梁课程。,1. 诊法: 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辨病的依据。 望诊 察看病体的外观(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出物等以发现异

2、常表现,了解病情。,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 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问诊 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过等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脉诊测知脉象的变化 按诊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了解异常体征 2. 诊病:亦称辨病、判断病种、确定诊断病名。,3.辨证: 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 分析、归纳 病人的临床资料 判断 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 诊断 完整的证名,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附: 症:是疾病客观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之间、体征之间可有或无 联系,是病人的“愁诉”。 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病体所反应出的证候的概 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证候:

3、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病理联系的症状、体征,证候为证的外候。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的、被中医界公认的证的名称。 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包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及治疗规则。,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4. 病案: 现称病历、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是回顾性总结的重要资料,评估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1司外揣内,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2见微知著 (1)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 (2)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3以常达变 认识人体正常生理,发现异常病理,揭示疾病本质。,1整体审查 (1)人体的整体观,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

4、理,脏腑中心 通过 经络 皮、肉、筋、脉、骨,相互联系,受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环境,局部病变 精神病变 脏腑病变,影响,表现,气机 形体,全身病变,气血阴阳失调精神活动改变,变化,(2)疾病的整体观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注意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患有的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2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全面客观,去伪存真。 3病证结合 病的演变规律决定证的变化,相同的证在不同病中症状主次有差别。,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1.奠基于内经时期; 2.发展于汉唐宋金元时期; 3.成形于明清时期; 4.飞跃于近现代。,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要求:1. 熟练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 2

5、.不断地临床实践与总结,理论性 实践性 科学性,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问现在症,第一章:问 诊,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 问诊是了解病人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位置。 1. 问诊所获得的与疾病有关的资料,是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辨证治疗的可靠依据。 2. 通过问诊还可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进行开导,也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二、问诊的方法: 1. 问诊应选择较安静适宜的环境进行,以免受到干扰。尤其对某些病因、病情不便告人的患者,应单独询问,以便其详细叙述病情。 2. 问诊时,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应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

6、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3. 医生询问病情,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应当使用当地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问话。 4. 医生在问诊时,如发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楚,可对病人进行必要 的、有目的地询问或作某些提示,但绝不可凭主观意愿去暗示套问病人,以避免所获病情资料片面或失真。,5. 医生在问诊时,应重视病人主诉,要善于围绕主诉内容,深入询问。 6.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陪诊者病人发病的情况,以便迅速抢救病人,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详细询问,书写完整病历。 7. 医生应遵循为病人保密的原则。,第二节: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 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

7、住址等。 二、主诉:病人的主要痛苦,一般不超过20个字,能够反应疾病的概况主诉往往反映疾病的主要矛盾。 三、现病史:围绕主诉进行详细的说明,内容包括: 1.发病情况;2.病变过程;3.诊治经过;4.现在症状。,四、既往史:1.既往健康状况;2.既往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主要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生活起居、饮食嗜 好、婚姻生育史等。 六、家族史:对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尤为主要。,第三节:问现在症,一、问寒热 寒热是阴阳盛衰的表现,即寒为阴象,热为阳征。(一) 恶寒发热:表证寒热的表现 1、病机要点:,2、临床类型:,(二) 但寒不热:里寒证,阳气被遏,(三) 但热不寒:里热证 病人只发热,

8、不觉寒冷,或反恶热的,称之。,1、壮热: 发热特点:高热(T39以上)持续不退,恶热。 证候特点:面赤、汗多、烦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洪大,风寒入里化热 邪正相搏 蒸达于外 温病气分证 风热内传 阳热内盛 伤寒阳明经证,舌红少苔或无苔,,发热不高 (T38) 或仅自觉发热,脉细数。,半表半里证,(四) 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界限清楚),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 发无定时:少阳证 发有定时:疟疾,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 汗等症,常见于疟疾。,二、问汗,(一) 有汗无汗,3、里热汗出: 里热炽盛,阳气过亢 迫津外出,多汗,伴发热,

9、 口渴 。,1、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2、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 3、绝汗: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可致亡阴、亡阳,又称脱汗。,(二) 特殊汗出,亡阴之汗:病情危重,面色潮红,高热烦渴,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脉细数。 亡阳之汗:病情危重面色苍白,身凉肢厥,大汗淋漓,汗稀而冷,脉微欲绝。 4、战汗: 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 汗出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胜正衰之危候。,(二) 局部汗出,1、自汗:,仅见头汗或头颈部汗多,实,虚,上焦热盛,迫津外

10、泄头汗、面赤、烦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中焦湿热蕴结 湿郁热蒸,逼津上越头汗、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进食辛辣、酒热阳气旺盛,热蒸于上素体阳盛者尤为多见。,阴寒内盛,元气将脱,虚阳上越,津随气泄,头额冷汗不止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脱汗)。,气虚不摄产后妇女,老年体胖者头汗不止。,2、半身汗出:,3、手足心汗:,阴经郁热熏蒸汗多,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脉细数。 阳明热盛(阳明腑实证)手足心汗,连绵 不断,烦渴,便秘尿赤,脉洪数。 中焦湿热郁蒸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4、心胸汗:,5、汗之性状:,冷汗阳气亏虚; 热汗外感风热或内热蒸; 黄汗风湿热邪交蒸。,三、问疼

11、痛,(一) 疼痛的病因,(二) 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1)根据头痛部位确定病在何经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 巅顶痛者厥阴经 (头痛昏沉,伴呕吐太阴经) (头痛连齿少阴经),2、胸痛:,3、胁痛:,肺悬饮,4、脘痛胃病,5、腹痛,6、背痛:,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及项部,常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输而致; 肩背作痛,多为风湿阻滞,经气不利所引起。,7、腰痛:,寒湿痹痛:冷痛沉重,遇天寒,阴雨为著。 瘀血阻络:腰痛部位固定,痛势较剧。 肾虚腰痛:酸痛无力,不能久立,久行,负重。,8、四肢痛:,(三) 问疼痛的性质,1、胀痛:气滞 2、刺痛:瘀血

12、3、走窜痛(窜痛):气滞 4、固定痛:血瘀、寒湿痹病 5、冷痛:寒邪阻络所致实证 ,阳气不足 虚证,6、灼痛:(热证)火邪窜络实热,阴虚火旺 虚热,7、绞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隐痛:(虚证)多由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 9、重痛:湿邪困阻气机而致,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阻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10、掣痛: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11、空痛:气血精髓亏虚,组织器官失其荣养所致 一般规律:凡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多属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多属虚证,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一) 头晕,肝火上炎: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 脉弦数; 肝阳上亢:头晕胀痛

13、,耳鸣,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脉弦细, 每因恼怒而加剧; 气血两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 脉细,每因劳累而加重;,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缠,胸闷呕恶, 舌苔白腻; 瘀血内阻:外伤后头晕剌痛,多属瘀血阻滞, 脉络不通; 肾精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二)胸闷:本症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有密切 关系。 (三)心悸:多是心神或心脏病变的反映。 (四)肋胀:胁胀多见于肝胆病变。 (五)脘痞:脘痞是脾胃病变的反映。,(六)腹胀:腹胀有虚实之分; 喜按属虚,多因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所致; 拒按属实,多因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 阻塞气机而引起。 (七)身重:多与肺、脾二脏病变有关。 (八)麻木:麻

14、木多因气血亏虚,或肝风内动, 或湿痰瘀血阻络所致。,五、问耳目,(一) 问耳,1.耳鸣: 耳鸣有虚实之分: 实证:突发耳鸣,声大如蛙聒,或如潮声,按之鸣声 不减者,多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 所致。 虚证: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 或暂止者,多属虚证。常是肝肾阴虚,肝阳上扰 所致;或由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成。,2.耳聋: 一般耳暴聋者,多属实证。常由肝胆火逆,上壅于耳,清窍失灵而成。若温病 出现耳聋,多由热邪蕴结上焦,蒙蔽清窍所致。 久病耳渐聋者,属于虚证。多因精气虚衰,不能上充清窍所致。 此外,年老耳渐聋者,多是精衰气虚之故。,3.重听: 日久渐致重听,以虚

15、证居多。常因肾之精气虚衰,耳窍所荣所致。多见于年老体衰的患者。 若耳骤发重听,以实证居多。常见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耳窍。,(二) 问目,1. 目痒: 一般目痒甚者,多属实证。如两目痒如虫 行,畏光流泪,并有灼热之感,是肝经风火 上扰所致。 若两目微痒而势缓者,多属血虚,目失濡养所致。,2.目痛: 一般痛剧者,多属实证;痛微者,多属虚证。但临床上实证较多,如目痛难忍,兼面红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者,为肝火上炎所致。 目赤肿痛,羞明眵多者,是风热之邪上行之象,多为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 若目微赤微痛,时痛时止,并感干涩者,多由阴虚火旺所引起。,3.目眩: 目眩的病机有虚有实。 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目眩属实,多兼有面赤、头胀、头痛、头重等邪壅于上的征象。 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亏血虚,以致目窍失于充养所致的目眩属虚,常伴有神疲、气短或头晕、耳鸣等虚性征象,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衰之人。 4. 目昏、雀盲、岐视: 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六、问睡眠,通过询问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难易、有无多梦等发病情况,便可了解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功能的强弱。临床常见的睡眠失常有失眠、嗜睡。,(一) 失眠,失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是以经常不易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