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568246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 郑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我国正在起步发展大众高等教育,与此同时,经济与社会的全球化使得我国高校必须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怎样才能在提供入学机会的基础上保证教育质量?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相当复杂的,我们试图抓住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这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一、 问题的提出教学成效即教学效果。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教学效果这一概念指的是由于进行教学出现的情况。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左右下的成果。”1“据此,我们可以把教学成效解释为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从事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最终结果。2 高校教学质量

2、保障系统中,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综合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了解教学情况的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评价,学校教学管理者不仅能够在总体上掌握教学质量,作出相应的管理对策,而且可以激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明确并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明确教学成效的构成要素是开展教学评价的首要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要素,我国学者曾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主要集中在教学成效评价的意义、功能、原则等理论层面,很少涉及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现实状况,没有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使教学成效评价实践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

3、实施策略,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成效评价的效果。为深入了解目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现状,寻找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对规范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一、 研究方法1研究工具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关于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因素的问卷调查”(问卷参见附录)。问卷的问题类型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共提出58个问题。问卷涉及四个维度:(1)教师的教学能力;(2)学生的学习能力;(3)教师的经济收入(4)学校的管理模式。问卷的初稿形成之后,为检查其合理性和可答性,我们在大学生和高校教师中进行了小范围的预测,并对问卷作了适当的修改。

4、经过修改的问卷在发放前曾得到有关专家的逐条鉴定和审核,经统计测定,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被试选取选取天津市6所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作为样本,包括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医学院校和师范院校。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297份,平均分配于6所学校,覆盖不同的院系,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同时,为了解大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的看法,本调查还发放学生问卷247份,同样涵盖了6所学校的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回收有效问卷217份。3研究程序本研究采用“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兼顾了天津市高校的类别差异、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差异,保证了样本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问卷

5、调查完成之后,我们又针对一些重要问题,对10名教师和20名大学生进行了追踪访谈,以便进一步收集和补充研究资料。4统计方法对调查取得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58个教学成效构成因素的平均分来了解师生对这些因素的评价情况,用因素分析法将它们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从而寻找教学成效的主要构成因素,同时还将结合排序等统计方法。分析的演算过程主要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中进行。对开放式问题以及访谈内容作了梳理,最后形成研究结论。二、 结果与分析 1教学成效的因素分析 运用因素分析法分别了解师生对58种构成因素的评价情况。按照估计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我们分别

6、可以提取出12个影响教师教学成效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被提取的因素都有绝对值较大的因子负荷系数(大于0.50),每个变量对应调查问卷中相应的构成因素。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教师教学成效的因素分析结果公共因子被提取的因素因子1var08 .594,var09 .723,var10 .698,var11 .564,var12 .707,var13 .665, var14 .627,var15 .621因子2var24 .659,Var46 .781,Var47 .855,Var48 .838,Var49 .674,var58 .569因子3Var28 .536,Var30 .697,Var31

7、 .667,Var32 .747,Var33 .701, Var34 .544,var35 .544因子4Var02 .646,Var03 .621,Var04 .706,Var05 .685,Var06 .567因子5Var38 .599,Var39 .638,Var40 .540,Var42 .508因子6Var55 .551,Var56 .769,Var57 .787因子7var07 .535,var21 .679,var25 .744因子8Var51 .553,Var52 .583,Var53 .650,Var54 .632因子9var01 .635,var19 .535因子10var

8、17 .655因子11var22 .616,var26 .576因子12var29 .515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12个因子进行概括,将相近的因子合并为一个因子。第1、5、10三个因子合成一个因子,命名为因素一,将第2、6两个因子合成为一个因子,命名为因素二,第3、12两个因子合成为因素三,将第4、7两个因子命名为因素四,将第9、11两个因子命名为因素五。根据变量的原始含义,我们可以对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5个因素进行概括:第一个因素(大约为总方差的17.849%)主要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第二个因素(大约为总方差的16.862%)主要与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关;第三个因素(大约为总方差的9.641

9、%)主要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有关;第四个因素(大约为总方差的9.424%)主要与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关;第五个因素(大约为总方差的6.856%)主要与教师的为人处事能力有关。 通过综合分析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各级各类学校增多,接受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教育活动涉及的社会面更为广泛,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我们认为:(1)教师和学生问卷结果的共同点 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大学生,他们都对教学成效的几个主要方面有所考虑,并且这些均可以归类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教师的工作性质”,如工作收入、工作环境、学

10、校的管理方式、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等;“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智力水平等;“教师的个人素质”,如教师的学历、职称、形象气质等;“教师的为人处事能力,如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家庭是否和谐等。 (2)教师和学生问卷的不同点 教师和学生在考虑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概括地讲,教师在考虑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时,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对教学成效的影响。这表现在教师提取的几个主因素中,有四项集中概括了这点,即学校领导的素质及管理方式、学校的学风、教风、学校对教师生活的关注。与教师的调查结果相比,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教师的沟通能力、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更大。

11、2师生对教学成效构成因素的评价差异 为更清楚地寻找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我们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我们根据师生对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的重视程度进行了排序,排序结果参见表2,这个结果总体上反映了全体调查者对教学成效的每一个构成因素重视程度的差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总的看来,教师与学生在对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进行排序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的认识上基本一致,双方都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成效的首要影响因素。从教师与学生因素排序表中可以看到,位于因素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的教育能力、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当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比较重视的是学校领导的素质及管理方式、学校

12、的学风、教风,这些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而后者比较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这正好验证了前面的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学成效的影响不可忽视。 表2:教师与学生对教学成效构成因素的排序教师学生1 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2 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的知识结构3 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思维能力4 教师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学风格5 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6 学校领导的素质 学生的学习态度7 学校的学风、教风 学校的学风、教风8 学校对教师生活的关注 学校领导的素质9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10 学生的生源水平 教学

13、方法是否有效 3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 综合前两部分的分析结果,我们对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进行探讨,得到如下结论: (1)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最主要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及其发展。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均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成效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成效的影响程度,问卷从六个维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表3:师生认为对教学成效影响较大的教师教学能力维度(%)调查对象教师教学能力维度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14、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63.549.648.739.63747.0教师60.851.939.535.437.342.4由表3可知,教师的“教育能力”、“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师认为对教学成效影响最大的前两个因素,而且也是学生认为影响教学成效最大的因素。与此同时,师生都认为“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对教学成效较大影响。对于“教学风格”一项,学生对这个方面的认同率明显高于教师。以上结果说明,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成效的影响,师生的认同率基本一致。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师生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认同率都比较高,这一点说明了有效的交流已经

15、成为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轻视。师生对“教学风格”认同率的分歧,预示着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考虑学生对教学风格的喜好及接受程度,在教学风格的形成上还需要与学生进一步沟通。访谈中我们发现,现今大学课堂多倾向于单纯讲授,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由教师对着一大群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做着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的个体相互影响很少,学生经常抱怨缺乏教师指导。同时,在访谈中许多师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出现滑坡的现象,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三条原因: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失衡对职称的渴求是高校教师的普遍心态,而科研成就几乎就是衡量一位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惟一标准。于是,教师耗费大量时间用于科研,当然,这是很必要的。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当科研耗费了教师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后,也就很自然地导致教学被置于从属的地位。于是,许多教师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学,造成教学能力下降。师范教育缺乏独特性当前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化的倾向,使得师范教育缺乏独特性。师范教育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高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