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练习 中图版选修6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563641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练习 中图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练习 中图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练习 中图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练习 中图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练习 中图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练习 中图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练习 中图版选修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部分 选修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表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对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代表危害越严重)。环境问题省级行政区 类类类类广东四川新疆山西材料二我国富煤少油,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原油逐年攀升,“煤制油”被提上议事日程。内蒙古高原神华“煤制油”项目,年消化原煤1 500万吨,产成品油500万吨,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比直接卖原煤可提高20倍。此外,安徽、黑龙江、河南、新疆等地区,大小不等的“煤制油”项目都即将启动。(1)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其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会出现表中所示的第_类的严重

2、环境问题。山西省第类环境问题较轻的自然原因有_。(2)有人认为:“煤制油”核心技术已经突破,可以建设“煤制油”项目。也有人认为“煤制油”项目负面影响太大,不应该建设“煤制油”项目。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_。(3)为缓解东南沿海能源紧张状况,可采取的对策有:_。答案:(1)降水量小;地势较高,风力较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土壤多呈碱性,空气中多碱性尘埃,对酸性气体有中和作用(任答2点即可)(2)应该建设。理由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制油“的原料充足;我国石油紧张,进口量大;“煤制油”核心技术已经突破;可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高(任答2点即可)不应该建设。理由是:“煤制油”转化率不高

3、,会导致能源浪费;投资大、成本高;“煤制油”消耗大量水资源;“煤制油”导致煤炭开采量加大,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任答2点即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3)开源方面:开发新能源;节流方面: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区际协调: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言之有理即可)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3世纪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材料二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带。千

4、百年来,胡杨林和塔里木河相依偎,形成一条绿色长廊,紧紧锁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急于扩张的沙舌,守护着南疆各族儿女的家园。长期以来,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砍伐了大片胡杨林,发展了农牧业生产,改善了生活。但是这20多年来,流动沙丘步步逼近,蚕食着绿色走廊。在连接新疆和内地的218国道上,有200处约65千米的路段被沙舌掩埋,大风、沙尘暴天气席卷全疆,上千农牧民举家迁徙,沦为“生态难民”。(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2)试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3)该地区的胡杨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塔里木河给楼兰带来丰富的水源,大片胡杨林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楼兰依

5、此发展了绿洲农业,使其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2)自然因素:位于南疆,深居温带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面积分布广,扩张剧烈。人为因素: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塔里木河流量锐减,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3)该地区的胡杨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环境功能。3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例A、C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A_、C_。(2)简述图例B所表示的环境问题及该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3)环境管理就是对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答案:(1)土地的荒漠化酸雨(2)B表示

6、的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森林锐减的原因有乱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3)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4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小,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的原因有_和_。(2)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可能带来哪些危害?(3)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答案:(1)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2)由于入湖河流的水量减小,水位下

7、降,部分河道干涸,青海湖生态系统中“水鱼鸟”生态链条的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青海湖流域草场的退化。(合理即可)(3)加快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植树造林等。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气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a_;b_;c_;d_。(2)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3)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

8、,理应为中国的节能减排作出贡献,请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答案:(1)毁林燃烧矿物(化石)燃料两极冰川融化沿海低地城市被淹(2)获得经济效益;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强中国人民的节能和环保意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3)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人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减排:降低高耗能企业的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核能等。6(2009广东地理卷,37)2007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

9、题。材料一材料二近20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构成(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_、_等。(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1)从资料一污染物类型的构成比例可以看出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生活污染和工业 污染。(2)据材料二可分

10、析得知B、D、E项正确。(3)饮用水安全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4)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应从水源地的保护、供水体系的管理、法制监督、公众的保护意识等角度来分析。答案:(1)生活污染工业污染(2)B、D、E(3)主要危害: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危害居民身体健康。(4)防控措施: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7(2009山东文综,32) 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

11、理位置特点。(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解析:读图归纳地理位置特点(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考虑。答案:(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8(2010广东茂名)读下图,完成(1)(3)题。(1)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_、_、_。(2)图中所示环境问题的污染源主要来自_。在我国,这类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_地区。(3)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在西欧和日本影响表现不明显。试分析其原因。解析:根据各种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可以判断依次是沙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和海洋污染。在欧洲形成酸雨的酸性气体随西南风飘散,源自于欧洲大量的生产生活排放,我国则在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地点较为突出。西欧降水较为均匀、地形平坦,以及土地压力不大、畜牧业为主要农业产业,所以水土流失不明显;在日本是极高的森林覆盖率为土石提供了庇护。答案:(1)沙漠化原始森林破坏海洋污染(2)工业废气、汽车排放废气、家庭炉灶废气(答其中2个即可)南方(3)西欧:地势平坦,降水均匀(植被覆盖率高);日本:植被覆盖率高。8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