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届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练习 岳麓版选修2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563638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届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练习 岳麓版选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届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练习 岳麓版选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届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练习 岳麓版选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届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练习 岳麓版选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届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练习 岳麓版选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届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练习 岳麓版选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届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练习 岳麓版选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材料二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

2、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请回答:(1)阅读上述引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的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可信度更高?说明你的理由。(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分别简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作为历史材料,图一类型的材料与图二材料在历史研究中有哪些不同?(3)综合

3、上述材料,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并指出其中最具客观性的三种材料类型。解析:本题主要以冷战局面的出现及其影响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第一、二问应注意紧扣材料一、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第三问可从是否是第一手材料分析。第(2)题第一问注意图片下面的文字注释,然后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第二问可从图片材料所属类型的特点入手,加以分析、归纳。第(3)题注意关键词“国际格局”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关于材料类型,注意关键词“最具客观性”,即应从第一手材料方面分析、判断。答案:(1)影响:推行冷战政策。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可信度:

4、材料一的可信度更高,因为它是第一手材料。(2)图一,德国统一,两极格局逐渐瓦解。图二,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际力量。不同:图一属于实物型材料,历史信息更丰富,且更具形象性和客观性。图二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材料,属于文字类型的图示材料。(3)线索:两极格局的建立到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到加强。类型:遗址、原始照片或影视材料、原始材料等。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材料二“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我们意愿的地方

5、实现我们的意愿”。1973年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缓和”战略的阐述(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欧洲的安全与和平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缓和”战略的实质,结合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苏联为什么必须打出“缓和”的大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第(1)题要综合这两幅图片去分析理解,第一幅图中美苏两国领导人使劲掰手腕反映了两国关系的对抗,而第二幅图中尼克松访苏反映了两国关系的缓和,两国关系的缓和推动了欧洲安全问题的解决;第(2)题要结合当时苏联对外战略的目的去考虑。答案:(1)变化:由对抗走向缓和。影响:欧安全召开;

6、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2)实质:麻痹西方,争夺霸权。原因:“冷战”对抗违背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历史潮流。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只不过是坦率地承认,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者是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尼克松说:“二

7、、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个我们认为其生存关系美国安全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归纳两者推行的外交政策的不同点和相同点。(2)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

8、义”的演变,是否说明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分析原因。解析:本题以美国两位总统在40年代和70年代的对外言论为主题,考查比较和分析能力。学生必须理解“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这两个概念,知道其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这两种外交政策一攻一守、一硬一软的特征及其原因。第(1)题要依据材料分别归纳相同点与不同点。第(2)题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其目的、实质方面分析原因。答案:(1)不同点:前者美国对外政策是进攻型的姿态,在全球出击,谋求世界霸权,后者是防守型的局部收缩,以确保美国霸权地位。相同点:都体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价值观念和强权政治的特点。(2)没有放弃。原因:尼克松政府面对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困境

9、以及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等国内国际形势,调整对外政策,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其目的仍然是确保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4(2008宁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

10、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11、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解析:本题以二战作为背景,考查战争的破坏性影响及战后重建的相关知识点。一定程度上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要求。解答本题应注意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归纳。第(1)题,应该非常明确的是战争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自然灾害,使得欧洲变得脏乱、寒冷、饥饿、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第(2)题,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要从美国加强对欧洲援助的目的出发,思考其对于欧洲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同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的联合一致,将二者结合考虑,形成文字。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