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高二上历史期末统考题2017.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559538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阳市高二上历史期末统考题20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德阳市高二上历史期末统考题20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德阳市高二上历史期末统考题20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德阳市高二上历史期末统考题20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德阳市高二上历史期末统考题20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阳市高二上历史期末统考题201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阳市高二上历史期末统考题2017.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阳市2017年1月高二期末历史试题1.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1.C【解析】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欧洲社会出现一股“寻金热”,对黄金的追求成为开展航海的主要动力,欧洲人的这一热情成为推动航海活动的基础,故选C项。当时领导航海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政府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无

2、法反映地圆学说是否得以证实,得到证实实际是在麦哲伦船队航海结束后的事,D项错误。2.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 B.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 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2.D【解析】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变动,为后来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发现美洲大陆只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一个结果,故A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此时还处于早期殖民扩张阶段,商品倾销

3、主要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阶级对立是政治上的结果,源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即C从属于D,故C项错误。3.下图是帝国兴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帝国最可能是 A.荷兰 B.西班牙 C.英国 D.意大利3.B【解析】此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西、葡两国走在前列,但是由于自身封建制度和落后的工业,使其将掠夺的金银多用于消费而不是加速资本积累,最终在16世纪先后被荷兰和英国超过。故选B项。4.18世纪以前,英语中“mill”一词特指水磨坊、工厂和机器。后来“factory”(指工厂、制造厂)被广泛接受,在18世纪最后几年,mill和factory几乎被人们无区别地使用。这一变化主要源

4、于A.英语语法的变更 B.机器的大量使用C.能源领域的革命 D.生产规模的扩大4.B【解析】此题考查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革。Mill所指的“工厂”和“机器”依靠的是人力或自然力,属于工场手工业,而factory则是指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工厂,且语言的丰富、发展与变化与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有关,故选B项。语法的变更与单词的产生不是一回事,故A项错;煤炭的大量使用,是机器大量使用的结果,故C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从属于C,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机器大量使用的结果,排除D项。5.19世纪中期,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能放心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他们知道,用电报告知所损坏的机械上任何部件的号码,便可很快获得新

5、的部件并自己完成更换。这主要得益于A.新信息技术的出现B.新交通工具的发明C.农业机械化的普及D.标准化生产的形成5.D【解析】此题考查美国的标准化生产。美国机器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器的普及,使得偏远地区的农民都能放心使用机器,因为损坏的部件自己都能更换,故选D项。通信技术的革新主要是在19世纪后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且通信再发达,没有零部件,也是空事,故A项错;新式交通工具与材料中的“号码”和“自己更换”没有关系,B项错误;C项“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是更方便使用机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6. 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主要是黄金、象牙和黑人,到19世纪初,英国、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国都

6、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一转变反映出西方国家A.侵略手段的变化 B.对外政策的调整C.扩张方向的改变 D.经济结构的变化6.D【解析】此题考查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改变了以往的比较原始和野蛮的直接掠夺方式,故D项正确。侵略手段和对外政策都只是表象,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故A、B项不符合题意;扩张方向没有变化,均是亚非拉落后地区,故C项错误。7. 1877年,德国专利法生效后,最大的六家企业在80年代共向英国购买了948项专利,而同时期英国最大的几家企业只购买了86项专利。这表明A. 德国缺

7、乏技术创新环境B.德国更注重技术的积累C.英国固守传统工艺技术D.欧洲技术创新氛围浓厚7.B【解析】此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的开始阶段大量的向英国引进技术,购买专利,积累技术,故选B项。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许多原创技术,但材料反映的是大量购买英国技术,故A项与题意不符;英国出让专利数多,而购买的专利技术少,表明英国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能力还是很强的,故C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只谈到德国与法国,并没有表明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故由德、法扩展欧洲,使D项的外延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81931年,斯沃普向胡佛建议将全国工商业强制动员进联邦控制下的贸易协会,以管制物价和生

8、产,指导贸易经营活动。胡佛指责该计划是“法西斯主义”。这表明胡佛 A.已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 B.赞同由政府来管制生产 C.维护企业经营的自主性 D.反对政府进行任何干预8C【解析】此题考查胡佛政府的政策。斯沃普的建议是想依靠贸易协会直接管制生产,其意图在于使政府的行政权力深入到企业经营中,这违背了自由放任政策规定,故胡佛指责其是“法西斯主义”,表明胡佛主张企业应该有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应破坏企业的自由,故选C项。A项无关;B项“赞同”与材料核心意思相悖;D项,胡佛并不反对政府的干预,而且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故错误。9.1935年初,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了第二次新政,要以“社会正义为目标按

9、照美国传统和宪法精神实行变革”。为此,政府A.加强对银行的监管 B.实施对工业的指导C.开始兴办公共工程 D.建立社会保障体制9.D【解析】此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从材料的时间“1935年”和“社会正义”等信息入手判断,第二次新政的核心应该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故选D项。A、B、C项都是在第一阶段新政实施的,可排除。10.下表是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人数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3年1936年1938年人数603,000867,000920,000A. 政府管理机构的大量建立 B.解决失业问题的客观需要C.现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建立 D.美国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10.A【解析】此题考查罗斯福

10、新政,以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人数统计表设置情境,考查解读数据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此时美国联邦政府雇员数量大幅度地增加,这与罗斯福推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有关,这导致大量政府管理机构建立,如农业调整署、工业复兴署等,故选A。B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解决失业问题主要大量兴办公共工程,而不是增加联邦政府雇员,排除B;美国现代文官管理制度确立于19世纪晚期,且其与题干无关;美国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发生在二战期间,排除D。11.美国学者指出,大萧条对此后半个世纪美国的政策生产了重大影响,但是在里根上台后,“人们对大萧条的记忆淡化了”。这一结论主一基于里根政府A.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B.开创了美国“新经济”

11、时代C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D.使美国走出了“滞涨”困境11.C【解析】此题考查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大萧条影响美国经济思想和政策长达50年,因为这期间的美国政府均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政策延续了50年。但里根上台后,放弃了凯恩斯主义,转而采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所以“人民对大萧条的记忆淡化了”,故选C项。A项中的“加强”不符合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B项中“新经济”是克林顿时期;D项具有迷惑性,美国能够走出“滞涨”,就是因为里根推行了自由化的经济改革,所以主要还是里根的政策。12.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

12、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12.B【解析】此题考查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从材料中“吸收外资”和“实物税”等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已经意识到商品市场的重要作用,故选B项。材料所示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故A项错误;C、D项符合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施于1921年。13.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苏联实现工业化首先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果片面强调发展速度不顾实际的可能,反而延缓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相比,两者的区别在于A

13、.工业化资金是否来源于国内 B.苏联是否有必要进行工业化C.工业化建设是否应保持高速 D.工业与农业是否应协调发展13.D【解析】此题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布哈林和斯大林都认为苏联有必要进行工业化,都认为工业化的资金要依靠国内来积累,都认为工业化应该有一定的速度,主要的区别在是否应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布哈林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前提下开展工业化。故选D项。14.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A.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C.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打破斯

14、大林模式的束缚14.B【解析】此题考查赫鲁晓夫时期推行的改革。赫鲁晓夫推行的干部更新制度,主要是改变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一定程度取消干部的特权,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选B项。A项中的“清除”错误;改革没有涉及到党中央的决策机制和党政关系,故C错误;D项“打破”不符合史实。15.1961年,美国联合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等欧洲八国家建立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并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此举意在A. 维持美元与黄金汇率的稳定 B.联合西欧各国以对抗苏联C.加强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渗透D.阻止亚洲新兴国家的崛起15.A【解析】此题考查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美元与黄金之间有固定的汇价,各国有义务维持价格的稳定,故选A项。联合西欧各国对抗苏联在经济上是实施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是建立北约,在政治上是加强对欧洲的政治控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和协调世界经济的发展,排除B、C项;D项无关系。16.下图是名为“剪刀差”的一幅漫画。作为历史材料,它可以来说明 A.16世纪50年代,早期殖民侵略的方式B.17世纪50年代,荷兰快速崛起的原因C.19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主导的经济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