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558273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理论分布式认知是认知主义的新发展,是一个考虑到认知全貌的认知新范式。在1884年,Dewey就写到“机体离不开环境。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石作是孤认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za o Gibson于1979年明确指出,人的知觉应该以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为基础,井提出了量的概念z5i。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 ins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的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ze,他还着重引述了维果茨基(Vygotsky)和明斯基(M insky)的思想i z i。分布式认知框架的首要

2、理论方法论在于,它强调将设计者的分析单位,从参与在头脑中进行认知的个人转向考虑在社会和物质情境脉络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人28,以及以共同参与认知加工的各因素间的功能性关系为基础,形成功能系统。 分布式认知借鉴了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认知现象。那些在个体的分析单元不可能石到的认知现象,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得到了强调。尤其重要的是,分布式认知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29。即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sod是对内部和外部表征的信息加工过程

3、3”。分布式认知的概念从门式提出就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它不仅仅结合了传统认知的优点还具有不同于传统认知的特征。首先,分布式认知考虑到参与认知活动的全部因素,给出了一个新的分析单元,这个新分析单元是以共同参与认知加工的各因素间的功能性关系为基础的,即形成功能系统。这些功能系统表明了媒介间的表征状态,井将表征媒介相互协调在一起。其次,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在个体参与者、人工制品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认为认知不仅仅在个体内分布,还可以在媒介中、文化上、社会中和时间上分布。第下,分布式认知还强调社会-一物质情境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最后,分布式认知强调交流、共享、各要素(人和制品等)相互依赖和制品在分

4、布式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制品是( Artifact)分布式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术语,包括工具、思维、方法等。制品在应用时拓展了人的智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效率。比如说微机世界能训_我们更好地模拟真实世界的实验;多种符号使我们能以多种方式表达思想和观念等等。人的内部认知能力加上外部制品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认知的理解水平2R。人在使用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 COgnltive Residue)现象。只要使用过制品来帮助认知活动,在活动中所训练的能力会内化的持久性(留存),即使后来制品不存在(不使用)时也能有效地支持高级思维活动。而心智模型( Mental Model)是指个体对环境及其所

5、期望行为的心理表征,简单的解释,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或知识库“,。按照Rous。和M orris的定义,心智模型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们利用这个心理机制描述系统日的和形式,解释系统的功能和当前状态以及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32,。按照野中郁次郎对隐性知识的定义,心智模型是隐性知识的一种形式8。知识不是简单地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传输的,而是通过个体与个体(其他学生或教师)之间、个体与认知对象之间及与认知工具之间的意义协商而主动构建的。分布式理论(Distributed Cognition)提供了理解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其他资源交互的框架。分布式认知理论学派是现代认知心理

6、学的重要分支。分布式认知观点认为,认知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而是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传统认知理论把单个个体作为唯一的分析单元,而分布式认知理论则把认知主体、认知环境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事物作为分析单元,这种多分析单元系统被称为功能系统(Functional System)(Hutchins 1995)。换言之,认知活动的完成既有个体的认知,也存在着多个个体通过媒介的交互作用,还存在于个体与认知工具的交互过程之中,甚而存在于认知情境及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简单的知识汲取过程。它包括了认知个体

7、内在的认知活动,还包括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媒介之间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意义交换,从而构建有意义的知识。而这种意义交换与知识构建都是发生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认知的分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认知活动不仅是认知主体对客体在大脑内部的运算过程,还可以被看成是在媒介间传递表征状态的一种运算过程。其中,媒介可以是内部的(如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外部的(如地图、图表、计算机数据库等)。如图所示 此外,Michael Cole和Yrj? Engestr?m (1993)进一步扩展了认知的分布模型,他们认为个体认知不仅与社会和文化有交互作用,而是就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情境之中,文化以间接

8、方式影响着认知过程,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而社会情境则是个体认知活动发生的宏观场域。下图是他们提出的认知在社会中分布的模型。如图2所示: Hatch 和Gardner (1993)就教室中的认知活动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同心圆模型(the Concentric Model),该模型肯定了个体本身在认知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也说明了认知过程中个体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3 所示。 同心圆模型中的三个圆表示三种力: (1)最外围的圆是文化力,代表惯例、活动及信仰,超越了特定的情境,影响许多个体。中间的圆是地域力,是持分布式认知观点的人最关心的。它强调在一个特定的本地情境中

9、的资源及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人物。 (2)本地情境包括一些典型场所,如,家、教室及工作场所。 (3)最里边的圆是个人力,表示个体带到许多本地情境中的倾向及经验。这几种力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个体的智力和兴趣等是在与同伴、家庭成员及老师的交往中形成的,受当时所提供的资源的限制,受文化价值和期望的影响。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工作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 那些在个体的分析单元中不可能看到的认知现象, 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得到了强调。 尤其重

10、要的是,分布式认知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学习观从接受认知范式到建构认知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认知范式的转换为开展移动学习开启了新思路:智力、认知不是个体思维的专有属性,认知是分布存在的。 它广泛存在于参与建构的各个成员的大脑中,分布于有关的工具、知识表征模式以及其他的人工制品上,m-Learning 时代的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传递或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对话、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的过程。传统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性,把个人和环境作为彼此独立的因素来对待,而不是把情境与个人作为整合的系统来看待,然而,认知过程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

11、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2。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分布式认知已经在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和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发展它将在管理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1 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及特征分布式认知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UTCHINS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他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3。它突破了将认知看作是个体内部过程的传统认知观,强调发生于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是个体与情境的整合系统。1.1 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分布式认知概念有几种不同

12、的阐述: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分布式认知是一种对内部和外部表征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5;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6。综上所述,分布式认知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笔者认为,分布式认知的实质是将分散于不同主体的认知活动借助一定的收敛机制形成认可度较高的认知结果的过程。之所以强调分布式认知中的收敛机制,是因为如果只有“分布”,而没有“收敛”,则无法达成认知目的,应用于管理活动中也无法得出建设性的判断。1.2 分布式认知的特征(1)分布式认知强调功能系统的协同作用,功能系统

13、将表征媒介相互协调在一起,产生系统水平的协同作用共同目标、有效交流、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3。(2)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的分布性2,认为认知在个体内、媒介中、文化上、社会具体情境中、时间中分布。(3)分布式认知关注交互作用,HUTCHINS提出分布式系统中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以完成任务3。(4)分布式认知关注表征状态的传播及转换,为了使个人能分享分布式系统的成果,必须以超出个体的形式对观点加以表征7。(5)分布式认知强调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性,它要求在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共享认知活动3。(6)分布式认知还重视情境和情境脉络。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将语言运用看作是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

14、tion)活动。分布式认知研究的是,认知活动是如何分布于心智内部、外部人造物和群体之间以及如何分布于时间和空间中的(Hutchins, 1995a, 1995b; Norman, 1991; Zhang, 1997,1998)。这表明,分布式认知活动具有情境依赖性,认知主体与外部认知人造物、其他人以及其他人的活动之间的互动受到互动发生的情境所具有的物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语境指导、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这些情境 (Clancey, 1997; Suchman,1987)。分布式认知的分析单位是分布式认知系统,该系统由一群与外部认知人造物之间互动的人组成。这些系统(例如课堂教学)具有与其组成部

15、分根本不同的认知性质,并且这些属性,无论人们对这些部件的属性理解得多么详细,都不可能从部件的属性中推出系统的属性(Hutchins, 1995b)。通常这些分布式认知系统的部件可描述为认知系统的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内部表征是个体心智的知识和结构,而外部表征是外部环境中的知识和结构(Zhang, 1997).分布式认知 (Distributed Cognition) 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 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 分布式认知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分布式认知的必要条件是交流与共享, 其强调的是对观点的表征, 分布式系统中的制品主要用于拓展人的能力, 分布式学习环境取

16、决于个体和小组学习的特征及认知方式。 (二) 分布式认知对评估模式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 学生、 组织、 学校、 社会等与分布式认知理论形成一种映射关系, 因此, 分布式认知可在理论与功能框架层次上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的构建给予新的启迪。 首先, 是将功能系统作为分析单元。 分布式认知以个体、 制品和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相互关系组成的功能系统作为分析单元, 提供了一种从全局把握认知活动全貌的全新观点。 借鉴分布式认知的观点,在评估模式构建时不能仅从教学的监管角度来考虑, 而应该将参与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 (教师、 学生、 组织、学校、 社会) 贯穿其中, 甚至包括教学目标、 个性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 其次, 是充分肯定认知分布的存在性。 分布式认知最明显的特征是强调认知的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