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552061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 卖炭翁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设想: 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

2、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旧唐书张建封传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

3、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三、读诗 这是一

4、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一分钟后,齐声朗读。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1教师问:围绕着“卖

5、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的艰辛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年龄特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3终于

6、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运炭的艰苦的?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投影:天寒-“一尺雪”地冻-“碾冰辙”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

7、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

8、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

9、,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明确: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

10、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7总结写作特色:(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第二课时 破阵子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达到背默(重点)2、通过小组活动,整体感知该词内

11、容;3、赏析这首词;(重难点)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诗词的感情。学习思路:1、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2、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3、掌握方法,赏析词句,加深理解4、知识链接,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及相关设备。预习指导1、读破阵子,解决生字生词2、搜集作者情况 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我们为有如此厚重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历史的车轮滚到宋朝,辛弃疾的诞生,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出示课题)学

12、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请我们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1、2、3题。1、如果你是辛弃疾纪念馆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你的预习,用3050字介绍辛弃疾。(生介绍。 师总结要点:南宋 爱国 豪放)2、读背的第一要求是:读准字音。请读准加线字的字音。 陈同甫 麾下炙 五十弦 的卢 霹雳 (一读安排:师生齐读)3、读背的第二要求是:认准字形。请在文中用红笔标出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二读安排:一齐重读易错字)让我们完成4、5题4、读背的第三要求是:读懂内容。请结合课下注释,译出该词大意,不懂的和同学老师商量。注意“八百里”、“五十弦”、“塞外声”、“的卢”的含义。(生质疑,师生解疑。学

13、生说出该词大意。) (三读安排:重复读每句最后几个字)5、读背的第四要求是:读出变化和感情。请小组讨论该词中(1)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急切; (2)哪一句应读得最激昂;(3)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深情; (4)哪一句应停顿最长。(四读安排:单个读)6、读背的第五要求是:讲究技巧和方法。请尝试用下面的方法,(更欢迎用自己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背诵该词。 (1)情景再现法; (2)角色替代法; (3)提纲缩扩法; (4)线索引导法; (5)对比背诵法 ; (6)句段篇递进法(五读安排:左右分部,轮流背一句检测)7、请用最漂亮的字迹默写该词。写完后同桌互改,把错字再次标出来。二自学指导二(研读该词,关注内容,

14、再次感知) 今年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诞辰869周年,山东省济南电视台为了纪念这位家乡的大英雄,特拍摄67集爱国历史剧辛弃疾。如果你是导演, 请根据辛的代表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拍摄一集。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哪一位明星最适合饰演当时的辛弃疾( B或D )A周杰伦 B成龙 C马德华 D李连杰(2)、请说出这一场戏所需的道具。 (生回答。师总结。)(3)、你准备拍摄几个场景来表现人物。(生回答。师总结板书:追忆军旅生活感慨现实人生) 如果你有幸主演辛弃疾,通过读本词:(1)你认为辛弃疾是一位 爱国 的人,是一位 有雄心壮志 的人,是一位 立志报国 的人,也是一位 报国无门的人,也是一位 壮志难酬、无奈悲愤 的人。(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要学习辛弃疾那浓浓的爱国之情,拳拳的报国之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2)你将如何把握他感情的变化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由看剑时的壮志在胸,到宴饮时的豪放豪壮,到点兵时的雄浑壮阔,再到战斗时的激怀壮烈,最后变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悲壮。总之是由豪壮到悲壮)三自 学 指 导 三(掌握方法,赏析词句,加深理解)赏析方法指导:1、用什么方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切入点) 2、写什么内容(包括事件、感情、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