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语文下册19《爱莲说》教案语文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551870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级语文下册19《爱莲说》教案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级语文下册19《爱莲说》教案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级语文下册19《爱莲说》教案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级语文下册19《爱莲说》教案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级语文下册19《爱莲说》教案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级语文下册19《爱莲说》教案语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爱莲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周敦颐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重点)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莲的形象。(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有不少诗人还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大多数人喜欢牡丹、梅花等名贵花种。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历任地方官吏,

2、曾任虔州通判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2文体常识“说”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可以记事,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3字音字形蕃(fn)颐(y)濯(zhu)淤(y) 涟(lin) 蔓(mn)亵(xi) 噫(y) 鲜(xin)有闻4积累文言字词(1)重点实词可爱者甚蕃(多)濯清涟而不妖(洗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

3、不庄重)亭亭净植(竖立)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2)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长蔓,长枝)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3)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可爱者甚蕃(值得)不可亵玩焉(可以)(4)朗读课文,在原文中标出朗读节奏明确: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4、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学生试译课文。三、合作探究(一)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明确: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明确:(莲)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清淡,洁净地挺立在水面上。(二)把握“莲”的形象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明确:(1)生长环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角度歌颂莲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的正直、刚正不阿、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四、板书设计爱莲说莲花的生长环境莲花的体态香气莲花的风度气质五、课外拓展市花作为城市的标志和名片,体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和精神气质。2014年11月,亳州市开展了一次市花

6、评选活动,邻居张大爷极力推荐荷花为亳州市市花。请你仿照示例,帮他把推荐理由写出来。示例:我推荐白玉兰为市花,因为它花开百花之先,花大而幽香,最早传播春天的消息。特别是它的花朵洁白,向上挺立开放,象征着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风貌和性格。我推荐荷花为市花,因为_。示例:荷花不择环境。生于池塘、沼泽、湖泊。亭亭玉立于水中,出淤泥而不染,迎骄阳而不惧。给人以清净高雅之感。及至秋天,还要把莲子奉献给人们。做人就应当如荷,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不随波逐流,不为贪婪的人心所带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掌握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重点)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难点)【教学过

7、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周敦颐笔下的荷花不仅有出众的外表,还有君子一般的气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爱莲说。二、自主预习1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也少。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三、合作探究(一)问题探究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明确: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

8、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2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明确: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句,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二)探究写法1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君子的化身。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

9、之处?试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确:(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2“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比喻哪一类人,作者对其态度分别是什么?明确: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喻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的,讽刺了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作者对爱莲同气相求,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

10、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三)赏析语言1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排比(如第5句);比喻(如第5句);对偶(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反问(如第8句)。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

11、致。四、板书设计五、课外拓展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以此来比喻君子不但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而且不孤高自许的品格。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明确: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六、教学反思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和作者入手,然后领读,一字一句翻译,再到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都讲了,但学习效果一点也不好。这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取舍。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