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54976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一年级秋季学期期末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出题人: 审题人:一 、现代文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现代诗的“ 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 尝求工 ?”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 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 注意表现技巧,从 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

2、”到“ 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 现这个 “有”, 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 诗关一 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 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 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 风流。 ”刘禹锡说:“ 情到深处,每 说 不出。 ”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 有” 到传达诗美体 验的“ 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

3、的精髓是将读 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 有 ”到“无”, 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诗人注重“隐”。从“有”到“ 无”,诗人注重 “中声所止”。这样, 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 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 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 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 写, 读者易读。读者的

4、“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 有用巧而见工者,但 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 拙” ,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 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 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 这种“ 拙”实在不是随意“玩” 得出来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 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

5、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3下列表

6、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 极高的技巧。二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 项王,至 鸿门,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 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 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

7、:“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 举 所 佩 玉 玦 以 示 之 者 三 ,项 王 默 然 不 应 。范 增起 ,出 ,召 项 庄 ,谓 曰 :“君 王 为 人 不 忍 。若 入 前 为 寿 ,寿 毕 ,请 以 剑 舞 ,因 击 沛 公 于 坐 ,杀 之 。不者 ,若 属 皆 且 为 所 虏 。”庄 则 入 为 寿 。寿 毕 ,曰 :“君 王 与 沛 公 饮 ,军 中 无 以 为 乐 ,请 以 剑 舞 。”项 王 曰 :“诺 。”项 庄 拔 剑 起 舞 ,项 伯 亦 拔

8、 剑 起 舞 ,常 以 身 翼 蔽 沛 公 ,庄 不 得 击 。(鸿 门 宴 司 马 迁 节 选 )4、 下 列 句 中 加 点 的 “之 ”与 例 句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 )例 句 : 吾 属 今 为 之 虏 矣A、 今 者 有 小 人 之 言 B、 举 所 佩 玉 玦 以 示 之 者 三C 项 伯 乃 夜 驰 之 沛 公 军 D 愿 伯 具 言 臣 之 不 敢 倍 德 也5 下 列 与 “不 者 , 若 属 皆 且 为 所 虏 ”句 式 不 同 的 一 项 是 ( )A 父 母 宗 族 , 皆 为 戮 没 B 而 燕 国 见 陵 之 耻 除 矣C 同 舍 生 皆 被 绮 绣

9、 D 吾 属 今 为 之 虏 矣6 “项 王 曰 : 此 沛 公 左 司 马 曹 无 伤 言 之 。 ”对 此 分 析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曹 无 伤 向 项 羽 密 报 刘 邦 “珍 宝 尽 有 之 ”, 而 范 增 却 说 刘 邦 “财 物 无 所 取 ”, 项 羽 觉 得 曹 无伤 说 了 假 话 , 于 是 借 刘 邦 的 刀 杀 曹 无 伤 。B 项 羽 说 的 这 一 句 话 很 愚 蠢 , 等 于 自 毁 耳 目 。C 这 是 司 马 迁 刻 画 项 羽 性 格 的 最 深 刻 的 一 笔 , 写 出 了 项 羽 直 来 直 去 , 心 口 如 一 的 个 性 。D

10、 项 羽 说 这 话 前 未 经 深 入 思 考 , 事 后 他 很 后 悔 。7 把 下 列 句 子 翻 译 成 现 代 汉 语 。 (11 分 )(1)然 不 自 意 能 先 入 关 破 秦 , 得 复 见 将 军 于 此 。 (5 分 )译 文 : _2_(2)范 增 数 目 项 王 , 举 所 佩 玉 玦 以 示 之 者 三 , 项 王 默 然 不 应 。 (6 分 )译 文 : _(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 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 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 烟柳

11、,曲江 池馆,应待人来。【注】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8、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5 分)答:_9、 秋波媚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 分)答:_( 三 ) 名 篇 名 句 默 写 ( 6 分 )10.补 写 出 下 列 名 篇 名 句 中 的 空 缺 部 分 。( 1) 携 来 百 侣 曾 游 。 。 恰 同 学 少 年 , 。 书 生 意 气 ,挥 斥 方 遒 。 ( 毛 泽 东 沁 园 春 长 沙 )( 2)

12、暧 暧 远 人 村 , 。 狗 吠 深 巷 中 , 。 ( 陶 渊 明 归 园 田 居 )( 3) , 渺 沧 海 之 一 粟 。 哀 吾 生 之 须 臾 , 。 ( 苏 轼 赤 壁 赋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 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 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节选)(1)选文第一段写月色,运用了哪些手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试做简要分析。 (6 分)答 _(2)选文第二段描写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