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知识分享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46776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知识分享(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体备课)精品文档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课 题第一单元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掌握十则的含义,并领会孔子“义”的思想。 2、讲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孔子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思考这种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句式积累 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教学难点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教学时数2课时电教手段第 1课时集体备课札记一、创设情境 有两种东西,我

2、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

3、”,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 再阅读全文,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 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孔子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 2、对10章节进行分类。 明确: 1、义与富贵(利),义与君子,义与勇敢等问题。 2、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义与富贵-1 3 4则; 二是义与君子(人格)-2 5 6 7 9则; 三是义与勇敢-8 10则 3、 合作探究学习第一部分义与富贵 1、【原文1】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

4、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3】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

5、(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

6、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3、【原文4】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

7、,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问题探究:(一) 、孔子对富是完全拒绝的吗?用文中的语句佐证并简析。 要点明确: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孔子对富贵并非完全拒绝,他希望对其有所向往,他认为希望得到富贵是符合人的天性的. (二)、孔子心中轻视富贵的标准是什么?由此看出在孔子的心中有着怎样的“义利观”,简要准确概

8、况 要点明确:“不义而富且贵” 孔子的义利观:义重于利。 (三)、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许多人遵从的伦理道德标准。列举几个自己熟知的例子 提示:文天祥,苏轼,谭嗣同,朱自清,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人 。 (四)、警钟长鸣,概括自己所了解的无义获利、赢利博利的卑劣手段主要有哪些,何以才能有效杜绝。 要点提示:杀人越货,偷盗抢劫,投机取巧,欺蒙拐骗,巧取豪夺,敲诈勒索,假冒伪劣 杜绝方法是加强法制;加强道德教育 材料补充:例子“儒商楷模”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一次,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子贡抓住商机,从各国低价收购,然后到吴国高价

9、贩卖,被抢购一空。还有记载,他是依靠智商生财。子贡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使其经商获得了空前成功。为追忆先师,他用木头雕刻孔子像,诸侯将相前来祭拜时,都想用重金请一尊雕像。子贡从中看准商机,就招募专业工匠批量生产,回报颇丰。此外,他还跨国经营。史记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鬻财于曹、鲁之间”。他发现各国王侯贵族以佩戴珠宝为时尚,他就专门生产贵重配饰跨国营销,赢得收益。子贡到各国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这足以说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时代的商界巨子。 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其门下“七

10、十子徒,赐最为饶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 1.追求和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的格言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处。2.诚信为本。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3.崇仁立德。他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子贡和范蠡都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们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4.义利兼顾。敢为人先,

11、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 三、课堂小结: 这三则主要是谈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 四、作业补充: (1) 熟语释义 大义凛然:严肃或敬畏。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大义灭亲:为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 义形于色:主持正义的心情表现在脸上 。舍生取义:为正义牺牲生命。 义无反顾:为了正义绝不回头

12、,勇敢向前。 微言大义:经书的要义,后泛指大道理。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能勇敢的去做 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春秋无义战:泛指非正义战争。 教学后记:第2课时集体备课札记1、 创设情境 从一个小山村的放牛娃,到大清国最富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个传奇。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胡雪岩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馀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舍药舍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

13、 “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店内设立两块巨大的金匾,上写“真不二价”和“戒欺”。由于他们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服人”非义不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每到一地就会出现归市如流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学习第二部分 “义与君子”。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1、【原文2】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

14、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