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课堂教学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7542728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9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课堂教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课堂教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课堂教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课堂教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课堂教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课堂教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课堂教学PPT课件(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穿针外固定疗法治疗骨折适应症,骨科穿针外固定疗法治疗骨折的适应症包括: 新鲜不稳定骨干骨折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腓骨等新鲜不稳定骨干骨折。 新鲜复杂骨干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腓骨等骨干骨折。 新鲜开放性骨干骨折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腓骨等的新鲜开放性骨干骨折。 部分新鲜关节内骨折股骨颈、踝关节、胫骨平台等部位的新鲜关节内骨折。 陈旧性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2020/7/9,1,穿针外固定疗法治疗新鲜骨折骨折诊断,骨折的诊断、是通过对患者受伤史、全身情况、局部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受伤部位的X线检查等,将临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推理,从而

2、作出骨折是否存在、骨折部位和类型、移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正确诊断结果的过程。,2020/7/9,2,穿针外固定疗法治疗新鲜骨折骨折诊断,受伤史 全身情况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有发热、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腻等症。如合并外伤性休克和内脏损伤等,还有相应的表现。 局部情况包括(1)一般症状疼痛和压痛肿胀和瘀斑活动功能障碍 (2)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 线片证实,2020/7/9,3,穿针外固定治疗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间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1%。肱骨干骨折好发于骨干的中部,其次是下部,上部最少

3、。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易发生不连接。,2020/7/9,4,穿针外固定治疗骨折肱骨干骨折,主要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 1肱动脉的投影:在腋窝顶与肱骨内外髁中点间的联线上。 2正中神经的投影:与肱动脉相同,唯其上部稍在肱动脉外侧,下部稍在肱动脉内侧。 3桡神经的投影:自腋后皱壁下,斜经臂后部至臂外侧面中下1/3交界处,再由此处至肱骨外上髁连一线。 4尺神经的投影:在上自腋窝顶,下至尺骨鹰咀与肱骨内上髁中点间的连线上。,2020/7/9,5,穿针外固定治疗骨折肱骨干骨折,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上臂有明显的外伤史。 2局部疼痛、胀、压痛剧烈,或伤肢肢体有环形压痛。 3上臂出现短缩、成角畸形,触

4、摸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4X线检查:肱骨干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有断离。,2020/7/9,6,穿针外固定治疗骨折肱骨干骨折,穿针外固定器疗法治疗 新鲜闭合肱骨干骨折合并软组织挫伤较重,或局部外固定有困难者可直接采用穿针外固定。此疗法最适合中、下1/3骨折。应用此疗法,可有效地避免骨折端的分离与旋转移位,避免了切开复位对骨折端周围组织的血运破坏,故能收到良好地治疗效果。 陈旧性肱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2020/7/9,7,穿针外固定治疗骨折肱骨干骨折,1.术前准备: 麻醉选择:一般采用局部或臂丛阻滞麻醉。 体位:仰卧位或侧卧位。 穿针部位的准备:选用的克氏针不宜过粗,一般2.5mm直

5、径即可,穿针部位常规定备皮、消毒、铺无菌巾,穿针前要调整好复位固定器针座及侧杆的位置。 2.穿针部位及方法: 近端穿针部位:三角肌粗隆上45cm距臂内侧1.52cm处,自前向后穿针。穿针时应注意避开臂内侧的血管神经束。 远端穿针部位:肱骨内外髁间连接线上23cm,肱二头肌腱外缘,穿针时注意一定贴着肱二头肌外缘,以免损伤外侧的桡神经及内侧血管束。,2020/7/9,8,肱骨干骨折,(3)复位固定: 遵循手法-器械-手法-器械的应用原则,在穿好克氏针后,消毒敷料包扎针孔,按装上复位固定器,根据骨折断端重叠的情况进行器械牵引,然后应用手法纠正侧方及成角移位并放置好弧形压板,拧紧弧形压板的固定螺杆,C

6、型臂X线机下透视,观察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如果良好就拧紧所有旋纽,如果情况较差就应重新手法整复,并调整弧形压板的位置,直至骨折断端的位置良好。待确认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后,应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中立位。,2020/7/9,9,肱骨干骨折,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1)注意针孔渗血渗液情况,并及时换药,防止针道感染。 (2)术后鼓励患者经常用力作握拳活动。 (3)根据肱骨肿胀消退情况要及时调整弧形压板的压力,防止因压力的减小而出现骨折断端的再移位。 (4)术后第一周内透视12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术后2周,可进行肘、肩 关节的功能锻炼。 (6)术后68周,摄X线片,确认骨折临床愈合后,可拆

7、除复位固定器,拔除克氏针。继续进行肩、肘关节的功能锻炼。,2020/7/9,10,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关节损伤之一。多发生在5岁12岁,平均年龄7岁。约占肘部损伤的30%40%。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颇多,可原发或继发血管、神经损伤。处理不当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和肘内翻、外翻畸形。因此,这种损伤在治疗时必须加以重视。,2020/7/9,11,肱骨髁上骨折分型,1.伸直型 肘关节伸直位受伤。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而骨折近端向前方移位。伴有侧方移位者又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2.屈曲型 肘关节在屈曲位受伤,肘尖先着地,骨折线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8、,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亦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3.粉碎型 若肱骨下端受到压缩性暴力,则发生粉碎型骨折,又称肱骨髁间骨折。骨折线呈“T”型或“Y”型。,2020/7/9,12,2020/7/9,13,肱骨髁上骨折 诊断,无移位骨折肘部可有肿胀、疼痛,肱骨髁上处有压痛,功能障碍。骨折有移位者,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有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时可见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循环障碍。伸直型肘部呈靴状畸形,但肘三角关系仍保持正常,这一点可与肘关节后脱位相鉴别。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根据受伤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作出诊断。,2020/7/9,

9、14,肱骨髁上骨折 穿针外固定适应症,开放性骨折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需要探查处理 软组织严重肿胀,出现张力性水泡,其它外固定措施无法应用 陈旧性骨折,需折骨、切骨矫形,2020/7/9,15,肱骨髁上骨折 穿针外固定方法,4、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麻醉选择:一般采用全麻。能配合的较大儿童可用局部或臂丛阻滞麻醉。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肩外展70。 穿针部位的准备:选用的克氏针不宜过粗,一般1.52mm直径即可,穿针部位常规定备皮、消毒、铺无菌巾,穿针前要调整好复位固定器针座及侧杆的位置。,2020/7/9,16,肱骨髁上骨折 穿针外固定方法,(2)穿针部位及方法: 近端穿针在喙突与三角肌粗

10、隆连线中点自前向后垂直于肱骨干穿入1枚直径1.52.0mm克氏针。穿针时应注意避开臂内侧的血管神经束。 远端穿针在尺骨鹰嘴穿入1枚直径1.52.0mm克氏针。,2020/7/9,17,肱骨髁上骨折 穿针外固定方法,(3)复位固定: 遵循手法-器械-手法-器械的应用原则,在穿好克氏针后,消毒敷料包扎针孔,按装上复位固定器,根据骨折断端重叠的情况进行器械牵引,然后应用手法纠正侧方及成角移位并放置好弧形压板,拧紧弧形压板的固定螺杆,C型臂X线机下透视,观察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如果良好就拧紧所有旋纽,如果情况较差就应重新手法整复,并调整弧形压板的位置,直至骨折断端的位置良好。待确认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

11、好后,应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中立位。,2020/7/9,18,肱骨髁上骨折 穿针外固定方法,(4)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注意针孔渗血渗液情况,并及时换药,防止针道感染。 术后鼓励患者经常用力作握拳活动。 根据肱骨肿胀消退情况要及时调整弧形压板的压力,防止因压力的减小而出现骨折断端的再移位。 术后第一周内透视12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术后2周,可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术后46周,摄X线片,确认骨折临床愈合后,可拆除复位固定器,拔除克氏针。进行肩、肘关节的功能锻炼。,2020/7/9,19,桡、尺骨干双骨折,桡、尺骨干双骨折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6%,多发生在青、少年。二骨完全骨折后,折端间可发

12、生重迭、旋转、成角和侧方移位四种畸形。绝大多数病例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2020/7/9,20,桡、尺骨干双骨折 诊断,伤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前臂活动功能丧失,动则疼痛加剧。有移位的完全骨折,多有短缩、成角和旋转畸形,但儿童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畸形。检查局部压痛明显,有纵轴叩击痛,有移位的完全骨折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X线照片应包括腕关节和肘关节,正侧位前臂X线照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以及有无合并上、下桡尺关节脱位。若骨折后患肢疼痛剧烈、肿胀严重,手指麻木发凉或发绀,被动活动手指疼痛加重,应考虑为前臂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根据受伤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作出诊断。,2020/7/9,2

13、1,桡、尺骨干双骨折穿针外固定治疗,1.手法复位 麻醉生效后,对前臂的上1/3骨折,采取旋后位牵引;中1/3与下1/3骨折,采取中立位牵引,并都加以分骨,使前臂骨折初步复位,并由两助手维持牵引及夹挤分骨下的位置不变。 2.穿针部位:近端在尺骨鹰咀下方2cm处的内外侧,与骨干垂直;远端在桡骨茎突上1.5cm处及尺骨茎突上1cm。 3.穿针要点:患者仰卧,上臂外展90,屈肘90,维持牵引及分骨下穿针。上1/3骨折前臂旋后60穿针;对中、下1/3前臂中立位穿针。远侧针进针时要稍靠背侧,腕部轻度屈曲,防止血管神经。,2020/7/9,22,桡、尺骨干双骨折穿针外固定治疗,针穿好后,以无菌纱布覆盖针道,

14、助手即可放开患者肢体,安装外固定器。上1/3骨折,将前臂固定在旋后60;对中、下1/3固定于中立位。 复位不全者再通过手法和器械调整加以纠正。最后根据骨折的类型和平面,于掌背侧放置蝶形或弧形压板,防止掌背侧的移位,保持骨折端的稳定,并同时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2020/7/9,23,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又称孟氏(Monteggia)骨折。它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尺骨上l3骨折,同时桡骨头自肱桡关节和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尺骨上l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但多见于儿童。,2020/7/9,24,孟氏骨折分型,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能引起孟氏骨折,而以间接

15、暴力所致者为多。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内收型和特殊型四种损伤类型。 1.伸直型表现为尺骨上1/3斜形骨折,骨折断端向掌侧及桡侧成角移位;桡骨头向前外方脱出。 2.屈曲型表现为尺骨上13横断或短斜形骨折,骨折断端向背侧、桡侧成角移位,桡骨头向后外方脱出。 3.内收型 表现为尺骨冠状突下方骨折,骨折断端向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外侧脱出。 4.特殊型为桡、尺骨双骨折合并桡骨头向前脱出。,2020/7/9,25,2020/7/9,26,孟氏骨折诊断,伤后肘部和前臂疼痛、肿胀,前臂旋转功能和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移位明显者,前臂背侧可见尺骨成角畸形。检查时,在肘关节前外、后外或外侧可摸到脱出的桡骨头,骨折和脱位

16、处压痛明显,被动旋转前臂时有锐痛,可扪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可合并桡神经损伤。X线正侧位照片应包括肘、腕关节、X线片可显示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和桡骨头的移位方向。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若不注意临床检查,常易发生桡骨头脱位的漏诊,应根据受伤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认真阅读X线片,以作出正确诊断。,2020/7/9,27,孟氏骨折穿针外固定治疗,先手法复位再穿针连接外固定器,最后手法与器械结合整复残余移位。,2020/7/9,28,盖氏骨折,盖氏骨折指桡骨下1/3骨折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多见于成人,儿童较少见。桡骨下 1/3骨折极不稳定,整复固定较难,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容易漏诊,造成不良后果。故对这种损伤应予足够重视。,2020/7/9,29,盖氏骨折分型,桡骨骨折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临床可分为三型: 第一型:桡骨干下1/3骨折(一般为青枝型),合并尺骨下端骨骺分离,皆为儿童。 第二型:桡骨干下1/3横断、螺旋或斜形骨折,骨折移位较多,桡尺远侧关节明显脱位,多属传达暴力造成。此型最常见。 第三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