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教学提纲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36212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教学提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精品文档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一、主题思想1.渔家傲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王朝的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2.江城子 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他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4.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5.观刈麦

2、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辛劳作的情景,流露出诗人的同情之感、怜悯之情。6.夜雨寄北通过在巴山夜雨时思念朋友并想像重逢时的情景,抒发了自已期待与朋友尽早相见的心情和愿望。7.泊秦淮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从而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之情8.浣溪沙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寄情于明月,托月以相送,形影不离地送老朋友于贬谪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同情,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10.春望写诗人目睹都城败象的感叹,对亲人想念的愁苦,充满了忧国思家之情。11.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

3、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12.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14.无题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15.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的是早春之景,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热爱和欣喜之情。.17.相见欢诗人自述囚居生活,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18.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

4、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客闲适生活的乐趣。19.行路难写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仍盼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已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20.已亥杂诗诗人写自已辞官离京、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了自已甘愿牺牲自已培植新生事物的思想感情。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22.赤壁通过对三国往事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感慨。(或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23.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已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24.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二、古诗

5、主题思想1、_,百姓苦;_,百姓苦。-作者触景生情,想到朝代不断更迭,但老百姓的生活从古至今未过过安乐的日子,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切的同情。2、人生自古谁无死,_。(出自_的_。)-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极致,此两句诗宕开一笔,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3、_,铜雀春深锁二乔。(出自_的_。)-这两句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通过写东吴两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4、怀旧空吟闻笛赋,_。(出自_的_。) 运用“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的悼念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6、。5、_,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_的_。)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很惆怅,却也显得很豁达,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用这样异常乐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忧伤。6、问君何能尔?_。(出自_的_。)-诗人用平谈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正所谓的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7、采菊东篱下,_。(出自_的_。)-诗人采菊东篱下,不经意间看到郁郁葱葱的庐山,一个“见”字描绘出了作者的悠闲恬静中的心境,这种心境也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名利的品格。8、_,将登太行雪满山(出自_的_)-冰寒黄河,雪

7、满太行,两个比喻句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世路的坎坷难行,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使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9、长风波浪会有时,_(出自_的_)-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虽然面对的是坎坷的道路,但仍满怀信心,后来常用以比喻人生道路虽曲折坎坷,但理想终会实现。10、_,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_的_。)-诗人以“落红”自喻,抒发愿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精神品质,后人常用来赞美老一辈甘愿牺牲自己培育下一代奉献精神。11、_,天涯若经邻。(出自_的_。) -只要是相知如己,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意思是亲密无间,这是惜别之意,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12、不畏浮云遮望眼,_。

8、(出自_的_。) -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13、_,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_的_。)-作者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14、春蚕到死丝方尽,_。(出自_的_。)-春蚕吐丝,到死才吐尽,蜡炬成灰,烛泪才流干,此句运用双关语,“丝方尽”指“思方尽”,“烛泪”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1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越想心里越乱,这真是

9、“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实在是难以言表,让人读来大有言未尽意无穷之感。1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17._,长河落日圆。(出自_的_。)-“大”写出边关沙漠的浩瀚无边;“长”写出黄河的渺无尽头,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对仗工整 。18._,恨别鸟惊心。(出自_的_。)-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此句运用互文,淋漓尽致地抒发出自己抑制不住的伤感。19.我寄愁心与明

10、月,_。(出自_的_。) -这两句是抒情,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这种托月相送的意境很有动感,寄情与明月,托月以达情,明月已成为李白的化身,一直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通过诗人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20._,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_的_。)-在秦淮河美好夜色里,却有“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偏偏唱出亡国之情,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表达出诗人对国事怀抱忧愁的心境。21._,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_的_。)-此句意一是惋惜新花落去,二是庆幸旧燕归来,非常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眷恋,语气情调柔媚和婉,对仗工整,被誉为“天然奇偶“名句2

11、2. , (出自_的_。)-写诗人想像着与友人团聚时剪烛西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3. , (出自 的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金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24. , (出自 的 )这句话揭示出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地,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25。 , (出自 的 )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已呢?写出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建

12、功立业的机会。26. , , (出自 的 )“天狼星”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借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已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27. , , (出自 的 )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名,身后的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28. , (出自 的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外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或用压城的黑去暗喻敌军气焰嚣张,但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29. , (出自 的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借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