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章重难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3753475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一章重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三第一章重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三第一章重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三第一章重难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三第一章重难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一章重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一章重难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重难点第一章 课文目录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知识疏理】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边界、异同、特色、联系)二、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 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形 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

2、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地 域 乡 村 地 域 城 镇 地 域地域范围大小 大 小区别产业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 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 形状 结论农业 面状交通运输线路 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 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三、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

3、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第二

4、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产业分布特点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对外经济联系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四、区域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1常用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

5、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 资源浪费 ,生态破坏 ,环境恶化- 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中等 高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比重大,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加速第三产业超第二产业,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区域空间结构 内部差异小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速度 ,内部差异大差异逐渐缩小,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区域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较高水平的均衡状

6、态五、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差异(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地带 西部 中部 东部范围(省级行政单位,暂不含港澳台)川(蜀) 、渝、贵(黔) 、云(滇) 、藏、陕(秦) 、宁、甘(陇) 、青、新等 10 个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 9 个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 个自然条件 较差 较优越 优越经济基础 薄弱 较薄弱 雄厚发展水平 低 较低 较高划分依据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较低 高(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经济地带 东

7、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 对较慢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较低 较高科技教育水平 较低 较高发展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2产业结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 以重型产业为主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8、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 相对滞后 较快工业产值 较低 较高工业化差异 工业结构 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 较低 较高城市综合实力 较低 较高城市化差异城市密度 较小 较大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是:区域开放程度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对外开放时间 较晚 较早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较高外资吸收能力 较弱 较强小结: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

9、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地形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有利于开发利用气候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自然因素自然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城市化水平 低 高科技、教育和文化 低 高社会因素对外开放程度 低 高发展基础 发展基础薄弱,20 世纪 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 世纪 40 年

10、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 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地理区位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缺少东部地带的区位优势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的便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其他因素国际化程度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国际化

11、程度高,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南方与北方通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自然条件土壤 红壤、砖红壤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生产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社会经济条件对外开

12、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西部大开发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围 西部地带的 10 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10+2+3)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政府政策扶植;社会环境优良;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劣势 基础设施落后,人

13、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六、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和形成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或者是通过地方政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协商联系而形成的。区

14、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1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1)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2)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经济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二、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中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

15、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南水北调规划出“四横三纵” 的总体布局: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线路 西线 中线 东线调水源地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津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

16、、南四湖、东平湖。然后分两路: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至济南、烟台、威海。可调水量 较小 较大 大源地水质 最好 较好 差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形复杂,工程量大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现有配套设施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了“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二)西气东输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道工程。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资源开发与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