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地理 限时跟踪复习题31.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2120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地理 限时跟踪复习题3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届高考地理 限时跟踪复习题3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届高考地理 限时跟踪复习题3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届高考地理 限时跟踪复习题3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届高考地理 限时跟踪复习题3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考地理 限时跟踪复习题3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考地理 限时跟踪复习题3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时跟踪复习题(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下表,完成13题。全国东部中部西部19912000199120001991200019912000种植业(%)59.7351.966.457.565.9662.963.1355.6林业(%)4.23.54.893.94.644.14.513.8牧业(%)26.2827.025.5232.728.3431.226.4329.7渔业(%)9.7917.63.25.91.051.85.9310.9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1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

2、D种植业和渔业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解析:第1题,由表中各部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牧业比重上升,三个地带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项中劳动力、科技、交通均不属自然区位因素。答案:1.D2.A3.C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回答46题。4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

3、的共同原因是()降水集中土质疏松开矿植被破坏垂直节理发育地壳活动剧烈A BC D5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C在丙地使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6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A冬小麦水稻 B春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 D谷子水稻解析:第4题,由甲、乙、丙三地经纬度位置判断甲位于黄土高原,乙位于松嫩平原,丙位于东南丘陵。三地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一是降水集中,二是植被破坏。第5题,甲地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改良应退耕还草、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乙地黑土冲刷,肥力下降,改良应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丙地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可掺沙子使用石灰

4、中和。第6题,乙地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丙地为水稻。答案:4.A5.C6.B(2011合肥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分析回答78题。7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A资金B劳动力C信息 D观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之间的联系。农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而资金、信息、观念等因素均是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因素。答案:B8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A矿产品B粮食C工业制成品 D技术解析: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矿

5、产品等原料或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是粮食、资金、技术和工业制成品。答案:A(2011浙江教育考试院)读图,完成910题。9为缩小浙江省内区域发展差异,2020年前应重点加快发展的都市区是()A杭州都市区B金华一义乌都市区C温州都市区D宁波都市区10浙江省限制开发的区域应包括()A衢州丽水高速公路沿线地区B宁波温州间的沿海地区C千岛湖周边地区D环杭州湾城镇群地区解析:第9题,金华义乌都市区位于浙江省的中西部,从平衡全省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方面考虑,都应该重点发展金华义乌都市区。第10题,区域开发应与环境建设相一致,千岛湖属于保护区,应保护其自然景观的协调,因此应成为限制开发区域。

6、答案:9.B10.C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1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12图二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AABC BBCACCAB DBAC解析:第11题,由图一可

7、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第12题,由图一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B点)。答案:11.B12.C二、综合题(共40分)13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1: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也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

8、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环渤海地区5800千米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云集,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材料2: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简图。(1)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港口众多,两幅图标有数码的城市中,为东北石油和华北煤炭重要输出港的是_(填数码);为东北地区重要综合性对外贸易口岸的是_(填数码);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的是_(填数码)。(3分)(2)试比较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在资源、运输、技术、协作、劳动力等工业布局条件(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下列表格:(8分)比较方面长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相同点运输

9、技术协作劳动力不同点矿产资源运输(3)与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工业在资源方面的不利条件是_。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是_。(2分)解析:第(1)题,为东北石油和华北煤炭重要输出港的是秦皇岛,东北地区重要综合性对外贸易口岸是大连,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是上海。第(2)题,长三角和环渤海都有便利的水陆交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科研院校众多,技术力量强,经济基础好,协作条件好,所不同的是环渤海矿产资源丰富,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第(3)题,与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由于该地区降水少,用水量大,该地区水资源缺乏,国家已开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解决这一问题。答案:(1)(2)如下所示:比较方面

10、长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相同点运输有大型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技术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雄厚协作大型企业密集,门类多,协作条件好劳动力人口密集,科技力量强,劳动力数量充足、质量高不同点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外区域调入有丰富的煤、石油等能源资源和铁矿等矿产资源,资源条件好运输有长江“黄金水道”,内河运输条件好河流水量较少,有结冰期,内河运输条件较差(3)水资源缺乏实施南水北调工程14(2011韶关调研)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7分)(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

11、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6分)(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5)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3分)(6)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4分)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正确表述是关键。第(3)题,乙为传统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因素、交通等,丙为高新技术产业区,

12、要考虑科技水平及人员素质、优美环境、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第(4)题,仔细对比左右两幅图片可得出,该地交通布局更加合理,运输方式增加,线路密度增大等。第(5)题,工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大,对环境影响明显,因此现代城市发展使工业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地租低,环境污染小。第(6)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到具体措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邻,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交通便利;工业用水方便。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4)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交通布局更合理,铁路移出城区,出现环城公路。(5)向城市外缘移动,沿交通线集中分布。原因:地价相对低,降低成本,改善城区环境。(6)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7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