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上课讲义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16963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3.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上课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项脊轩志》上课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项脊轩志》上课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项脊轩志》上课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项脊轩志》上课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上课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上课讲义(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散文家),归有光,项脊轩志,明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他博览群书,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

2、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唐宋派”散文,归有光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

3、“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著有震川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有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

4、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归有光简历,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去世,归有光 (15061571),震川文集书景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要求:轻声跟读,注意节奏,在读不准的字音下作标

5、记。 项脊轩志.rm,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迨 异爨 老妪 先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扃牖,shnl,q,yun,di,cun,y,b,shn,yn,g,h,h,jing yu,听课文录音,正音。,mng,“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有怀宗追远之意。,题解:项脊轩志,解题:,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如三国志。 轩,有窗的廊

6、子或小屋,旧时多用于书斋茶室饭馆名。如朵云轩,潮人轩。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命名之由有多种说法: 1、因作者远祖(宋朝)曾在太仓县项脊泾住过,为纪念先祖而名。 2、住宅窄小,如同在人的颈脊之间,故名。 3、宅不起眼,项在头下,脊在背后,都在不显眼的地方,故名。,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_,二(两)_,三_,四_,间小屋,种感情,世变迁,个女人,古人的评价,清黄宗羲 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书写生活琐事,抒发个人情感,明王锡爵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语言质朴清淡,饱含真情实感,

7、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 shun ,亦遂增胜。,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cu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语音,轩

8、漉 葺 垣 迨 爨 妪 妣 闺 扉 呱 阖 笏 扃 牖,xun,l,q,yun,di,cun,y,b,gu,fi,g,h,h,jing,yu,第一段字词解释,方丈:一丈见方。 容:容纳。 下:向下。名作状。 顾视:左看右看。 北向:向北。 昏:昏暗。 修葺:修补。 垣:矮墙,亦泛指墙。 当:阻挡。 胜:光彩。杂;错杂。 偃仰啸歌:或俯或仰,大声吟诵。 万籁有声:外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见。 寂寂:非常寂静。班驳:纷杂错落。 明月半墙: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 姗姗:舒缓轻盈。,第一段译文,项脊轩,是旧日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历经百年的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

9、雨水直往下滴;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把院子四周围上,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第一段译文,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或俯或仰,大声吟诵,有时静默端坐,自然界各种声音都能听见;庭院台阶显得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花影摇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第一段内容理解,写项脊轩中可喜之事。 对项脊轩环境介绍,修葺前后对

10、照着写。着墨不多,却清晰勾勒出书房概貌。写书房外部环境,更写出轩中幽静气氛。 景物中处处渗透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反映。,“借书满架”写的是书房陈设,“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写读书之乐。特别是“庭阶寂寂-姗姗可爱”几句诗意般的描写,更是情景交融,流露作者“居于此,多可喜”的感情。而作者写喜又是为下文写“可悲”作铺垫。,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万籁有声”乃是以动衬静笔法,因各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1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本文文眼,结构上承上启下。,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修缮前后的项脊轩:,修缮前,修缮后,多可喜,鲜明对比,第二段字词解释,迨:等到。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 西 :名作状。 庖:厨房。 宴:赴宴,吃饭。名作动。 乳:名作动。抚:对 每:常常。 待,款待。 过:看望。 竟日:整日。效:奏效。 朝:上朝。 瞻顾:瞻仰回顾。,第二段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

12、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第二段译文,老婆婆常对我说:“这里,曾是你母亲站立过的地方。”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

13、效,这孩子的成功,那是可以期待的吧!”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第二段内容理解,写轩中怀旧。先用“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先是”转入追叙,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是叔伯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二是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对亡母的怀念: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第二段内容理解,三件事都写悲,感情表达却很有层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感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还是有

14、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令人长号不自禁”,感情如压抑不住的潮水,汹涌而出,失去了控制。,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多可悲,思念、悼亡之情,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震川之述老妪语,至

15、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 顷之,持一象笏至, ” 曰: “ 此吾祖太常公 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个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并为 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 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 荣耀,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 的深切期望。,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自己闭门苦读,多次遭火未焚,悲喜交加,稍加点染,深化悲情,表现出对项脊轩的深情,第三段译文,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

16、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第四、五段译文,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补记:怀念亡妻,悲,第四五段内容理解,着重写对婚后生活的回忆和对亡妻的怀念。此是作者在若干年后的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