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1668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资料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指人类在其中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2、一些新属性。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或组织水平,任何系统都既从属于更高级的系统,同时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级的系统。系统各部分之间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还具有有序性。系统的上述基本特性,都是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得以表现的,因而动态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自然地

3、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新的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复杂化,沉积过程加强,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盐量增加和离子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大气成分发生质的变化,地貌复杂化和气候多样化,生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新物种产生和一些旧物种灭绝,地域分异越来越显著,等等。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发展规律,首先要看到,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组成成分发展的同时,成分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得到了加强。其次,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新组成成分的陆续出现,太阳能的逐渐积累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日益强

4、化。第三,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发展方向。第四,纬度地带性作为普通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最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其中,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起着特殊的作用。二、垂直地带性分异地球表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势起伏。当山地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垂直分布的规律更迭现象,即通常所说的垂直地带性分异。形成垂直分异的基础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直接原因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由于地球表面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构造隆起的山地,所以垂直地带的分布是不连续的、间断的。它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制约下形成的,是在太阳辐射能量达到地表以后

5、,因高度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能量和水分再分配的结果,是基本分异背景上派生的规律性地域分异。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垂直带向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带带谱结构。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任何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度、经度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同一自然带类型分布的海拔高度,因温度、水分条件组合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如矮半灌木荒漠在干旱温和的阿尔泰山麓仅限于海拔500 m以下;而到天山北坡,因气温稍高,可升高至海拔1000 m左右;到极干旱温暖的昆仑山北坡,则可达海拔3000 m。垂直带谱类型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

6、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垂直自然带既有与水平地带同源的成分,也有大量相似的成分和独特的成分。因此,许多自然地带在山地并没有相似物;而一些山地垂直带在平地也不出现。每一水平地带都有自己的垂直带谱系列,即垂直带的结构类型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育和发展起来的。横断山区南北延伸千余公里,可以作为水平地带和垂直带关系的例子。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就是地带性的水平地带,它随纬度和基带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更迭。在云南南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为常绿雨林或半常绿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只是其上部的一个分带,垂直带谱复杂,分带数目多;往北,基带分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常绿针叶林带。以上资料摘

7、自地球科学导论三、非地带性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形的起伏,与太阳能的分布没有内在联系,它们受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制约,既不存在纬度地带性,也不存在经度地带性,因此称为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干扰了气候、生物与土壤等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所以海陆和地形称为非地带性因素。例如我国西部地形复杂,有高山、高原与盆地,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明显地反映出地形的干扰。巨大的山地系统,隆起的大高原,还对气流运动起屏障作用,影响大气的水分输送,迎风坡降水较多;气流越山下沉,绝热增温,降水显著减少。例如,北美太平洋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的西坡面向太平洋,处于迎风的西坡,随高度的增加降水相应增多;处于背风的东坡,降水

8、显著减少。我国云南西北部、川西峡谷区,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受西南季风影响,处于迎风坡的山地,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左右;而处于背风坡的河谷,降水只有500700毫米。由于水热状况的差异,迎风坡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到海拔2000米的高度。背风坡的河谷则分布着旱生灌木与草本植物,与热带稀树草原类似。海陆分布、山地系统,对热量水分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首先是干扰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从而影响到其他自然现象的分布。另外,自然环境中的某些自然现象,如湖泊、沼泽的分布并不受地带性因素影响。它可分布在低纬度带,也可分布在较高纬度带。在同个纬度带,它可以分布在海边、河边,也可以分布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上。例如,

9、我国东部平原与西部高原上都有湖泊、沼泽。湖盆的形成有的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有的是河流变迁的结果;地表局部地段排水不良,就可能形成沼泽。它们与纬度没有任何联系,主要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这种分布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只能是在地带性因素基础上的干扰,由非地带性因素干扰而出现的某些现象,多少都带有地带性因素影响的烙印,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其表现程度有所差异。摘自商务印书馆自然地理基础四、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指纬度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度地带性规律。陆地与海洋的自然带沿纬度方向成一定宽度的带状排列;自高纬到低纬度区形成纬

10、度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的具体表现。巨大的地形起伏,如高大山脉、高原、大盆地等,都会引起纬度地带性的破坏,产生垂直地带性的分异。纬度地带性因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化。又因大陆东岸和西岸、距海远近而不同。因此,在同一纬度带中会出现大陆东、西岸和大陆中心的差异性,这就是经度地带性。总的说来,大范围的区域分异是由大气决定的,其中热量和水分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五、暖洋流对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影响北半球大陆西部海岸的高纬度地区,受暖洋流的影响,植被类型的纬度地带性分布都相应向北推移,使大陆西部海岸处于比大陆东部海岸同类型的植被较高的纬度带。如北美洲西海岸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比

11、东部海岸同类植被偏北分布;又如欧洲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比亚洲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偏北约10个纬度。六、经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自然综合气体按经度方向(由海洋向内陆)变化的规律。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引起水分分布不同。我国秦岭、淮河以北,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依此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种干湿类型,并依次发育了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等四个植被类型与相应的土壤类型,可以作为经度地带性规律的代表例子。七、垂直地带性由于山体在不同高度的水、热变化,形成植被和土壤随高度分异的现象,就是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变化,远比水平地带性的变化急剧,在相对高度数百米

12、范围内。即可出现垂直分带。决定的因素是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性位置。山体自山麓到山顶之间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与山体所在的纬度位置向高纬度的水平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在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不同的,所以又有大陆类型的垂直带结构(主要受水分控制)和海洋类型的垂直带结构(主要受热量控制)之分。八、我国的亚热带我国亚热带的范围很广,包括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热带的面积不大)。亚热带的全年积温在45008000,无霜期从8个月到12个月不等。考虑到范围广大,各地情况有较大差异,一般又分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三个亚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以南基

13、本上属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景观上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别。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是黄棕壤,接近中性,喜欢酸性土壤的马尾松生长情况并不太好。阔叶树林冬季落叶的占绝大部分(如麻栎、朴树、漆树),常绿树种极少,毛竹也少。中亚热带是典型的亚热带 。地带性的土壤是红壤,喜欢酸性土壤的茶树、马尾松等都能良好生长。常绿阔叶树种大量出现(如青冈、古楠、樟、槠树),多同落叶阔林树、针叶树(杉、马尾松等)形成混交林。毛竹生长良好,浙江、江西、皖南等的山区都有大片毛竹林。从种植双季稻的情况来说,北亚热带的绝大部分地方热量不足,推广困难;中亚热带的一些地方实行双季稻加上一熟越冬作物的一年三熟制。南亚热带主要包括南部沿海三省一区的许多地区,以及云南省一些地方。浙江省东南部的滨海地带,因有山岭阻挡,受寒潮的影响较小,冬季相当温暖,具有南亚热带的某些特征(温州因为冬季温暖而得名)。例如,这里榕树、芭蕉都生长良好,建国以来,不少地方还引进了木薯、菠萝等。以上几则资料摘自上海教育学院编著的高中地理(下册)教学参考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