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案21953讲课教案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14532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相思》教案21953讲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相思》教案21953讲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相思》教案21953讲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相思》教案21953讲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相思》教案21953讲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相思》教案21953讲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相思》教案21953讲课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相思教案21953精品文档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一、以诗引题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师: 你能背诵一

2、首思念家乡的诗吗?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生齐读课题)2.解题、质疑。(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3、介绍词人师: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不知道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师:看来大家对他知之甚少,没关系,请看大屏幕。(

3、课件出示: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两次随康熙皇帝远行。)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长相思正是纳兰性德在随康熙皇帝远行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词。4、介绍词。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歌曲长相思师:词一般分上下两阕。谁能读一下这首词的上阙?下阙谁来读?【设计理念】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二、初读师:现在,孩子们

4、一定对这首词充满了期待,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自读提示(出示课件),谁来读自读提示一?(1、读准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2、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师:请结合自读提示,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自由读长相思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更 聒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1)“更”为什么要读平声?【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

5、有眼。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上下阙的停顿。师:词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学生继续回答。师:孩子们,离家乡很遥远,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自己试着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长相思)【设计理念】本环节体现读的层次性。在读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动情的引读,不同的读诗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激起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6、三、 读懂长相思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思考:作者的“身”“心”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思考:作者的“身”“心”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2、上阙师:谁能说说上阙的意思?师:谁说一说,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学生回答)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7、,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生:将士们跋山涉水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夜里,住宿的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火。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整个上阕部分?(两个学生读)3、下阙:结合“碎”字,感悟乡愁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阙的意思?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生:他的心在故乡(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生

8、齐答:故园。(教师板书:心系故园)师:从哪里知道作者心系故园?生: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来,作者的心在故园。师:故园无此声,故园里没有什么声音?生:故园没有风声,没有雪声。师:故园里不是没有风声、雪声,只是此时作者远离故园,那风声、雪声就格外激起了绵绵的思乡情。生:没有军营里嘈杂的声音。师:嘈杂”就是词中的那个词?(“聒”)师:故园是那么宁静和安详,哪怕在梦中回一次故园也好啊。可是“梦不成”。从“梦不成”这三个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生:我能读懂作者非常思念家乡,连觉都睡不好了。生:我能读懂周围的声音很嘈杂,让纳兰性德睡不着觉,做不成梦了。师:是啊。回故园一次的那个梦都被打破了,

9、纳兰性德思念家乡的那颗心都碎了。(板书:碎)师:如果此时此刻作者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师:带着你的感受自己来试着读一读整个下阙师:谁愿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整个下阙?(两个学生读)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形容。师:是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朗读长相思。(男女配合读,小组合作

10、读,齐读)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纳兰性德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设计理念】要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经过的地点,感受路途迢遥、军旅不易,这是思乡的情感基础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当然,“长相思”仅仅理解为军旅之怨、思乡之情是不够的,结合词人的背景、责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远离征途的重要原因,学生的思绪在此停留盘旋,全词的格调顿添亮色,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感悟古诗词的意识。另外,教师深情的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感悟

11、诗意、体验诗情,让学生品尝到诗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师: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师:这就是为什么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千古传唱的长相思。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师:山水相隔,

12、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长相思。师:谁能试着背一下?【设计意图】经过细细品味后,我们理解了诗意,体悟了诗情,为诗中优美的语言陶醉着,被诗中绵绵的情思感染着,大家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至此,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五、拓展1、继续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2、搜集纳兰性德的其他词,选择喜欢的背下来。【设计理念】学生要真正学会品读古诗词,一是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有实践的方法与目标。以进一步走进纳兰词为驱动,鼓动学生去纳兰词里实践,感悟词人词心,这既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从“教练场”走向“游泳池”,引领学生到诗歌的海洋里去徜徉。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祖国心系故园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