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14347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2011南京一模)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2(2011江苏省苏州中学模拟)右图是济宁新成胶木化工厂出厂的胶水商标。该商标印刷的时间不会早于( )A1949年 B1953年C1956年 D1978年3(2011太湖高级中学月考)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

2、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大跃进”的影响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4(2011南京金陵中学测试)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国民收入 商品零售额 工业总产值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5(2011江苏考前预测卷)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说,“一家一口人,一个劳力每天供应1斤粮食;如果一家五口人,也是一个劳力,同样也供应1斤粮食,不够吃,就得挨饿,谁也顾不上谁。”下幅哪一图片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 A分地喜洋洋 B跃进大炼钢 C土地要承包 D建设新农村6(2011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热身卷)某一时期在

3、中国某地流行一首民谣“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这首民谣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以下内容与其类似的是( )A“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B“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C“大包干,最简单、干部群众都喜欢,只要能干三五年,收的粮食堆成山”D“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7(2011镇江一模)某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出现这一建设热潮的原因最有可

4、能是( )A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B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良性互动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的盲目性D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8. (原创)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所作的讲话中谈道:“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在当时的经济建设中,体现毛泽东这个讲话精神的主要是( )A. 接受苏联的援助 B. 建立农业合作社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大跃进”运动9(2011南通、

5、扬州、泰州二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10. (2012泰州期中改编)“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买3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选自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2009年1月版)“严酷时刻”产生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 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C.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D.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1(2011无锡一模)2010年元旦,凤凰卫视采编部总监吕宁思谈到“元旦

6、献词”时说:“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元旦献词或者元旦社论,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变化的见证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思想的记录。”下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元旦献词标题,其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B1958年:为全年产钢1000万吨而努力奋斗C1967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1981年: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巨大任务12. (原创)胡乔木在中国为什么犯20年的“左”倾错误一文中指出:“1958年以后,中国经济工作所追求的另一个和最重要的主题是革命化或不断革命。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已经由发展生产力,一变而为纯洁生产关系。”体现上述思想的重大活动是( )

7、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工业化建设C人民公社化运动 D西部大开发战略二、非选择题13.(2011江阴一中质检)“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的背景。(3分)(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4分)(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简述造成这一变化

8、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5分)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14(2011泰州栋梁学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材料三 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3)列

9、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2.B3.A4.A5.B6.A7.C8.C9.A10.D11.C12.C13.(1) 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美苏冷战。(2) “大跃进”造成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 原因: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19

10、5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4) 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到既重视经济增长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发展方式、强调科学发展【解析】 第(1)问从建国初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形势背景来分析。第(2)问回答“大跃进”的危害。第(3)问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因此“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实际上是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第(4)问对比“十二五”

11、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主题内容获得认识。14. (1) 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 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 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4) 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

12、解析】 第(1)问审题时注意时间1958年,再分析口号不难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问审题时注意一个“包”字和“富”字,结合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自然就能联想到当时农村中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2)问回答时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废除原有的旧的经济体制即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上实行,且在农村进行势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对整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整个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第(3)问此问不难,只要记住相关的史实即可。第(4)问“史证”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第一种观点回答是可结合当时的时代的背景来考虑,反映出当时我党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加之毛泽东等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意识上犯了“左”倾错误。 第二种观点较难回答一点。可以套用考据学原则之一:孤证不立。所谓孤证不立就是只有一个例子的情况下不能判定某件事情成立。也是法院判案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一个证据证明某事时,法院对这个证据不予采纳。-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