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13497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讲解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讲解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讲解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讲解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讲解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讲解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讲解学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精品文档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2、(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

3、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1、五邪中(zh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10)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

4、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 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3、清便自调:“清”此指解大便正常。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痉湿暍病脉证证

5、治第二1、三病概念 痉病:主症: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兼症:外感,如恶寒,发热。 病因:外感风寒。病位:病在筋脉。 湿病:主症: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病因病机:由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而成。病位:肌肉、关节。治则:微发汗;利小便;顾护阳气。 暍病:主症: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病因病机:伤于暑邪,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内经),暑为阳邪:伤津,耗气、(每易兼寒,夹湿)。 病位:太阳之表。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1、主要鉴别点是在痉病症状基础上:在于太阳表实或太阳

6、表虚。2、症状与病机:无汗、恶寒为刚痉;汗出、不恶寒为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柔痉)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 桂枝 芍药 甘草(炙) 生姜 大枣(擘)1、病机:外感风邪,内伤津液2、治法:解肌祛邪,生津养筋3、几(sh)几然:此指患者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刚痉)葛根汤方: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灸) 生姜 大枣(擘)1、病机: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2、治法:发汗祛邪,升津舒筋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7、,但当利其小便。(14)1、湿痹:指湿邪流入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痹,闭也。2、本条论述内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 3、病因病机:感受外湿,流注关节筋脉;脾胃虚弱或外湿伤脾,形成内湿。 4、治法:但利小便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1、本条论述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 桂枝 甘草(炙) 杏仁 白术1、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8、。2、病因病机: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痹阻阳气,阳气运行受阻。寒湿在表3、治法:散寒除湿,微汗祛邪4、方药: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 5、禁忌:火攻 大汗伤阳,风去湿存。6、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烦疼,据方测证当有无汗症状。7、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原方白术用至四两,故重用白术(苍术)是应用本方的要点之一。【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异同比较】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病机寒湿在表风湿在表,有化热倾向主证身烦疼较剧,重着不移,恶寒较重,无汗疼势较轻,呈走串性,发热较著,朝轻暮重治法辛温解表,散寒祛湿辛凉清宣,解表祛湿药物麻杏草(桂枝,白术)麻杏草(薏苡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

9、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防己黄芪汤方:防己 甘草 白术 黄芪 生姜 大枣1、本条论述风湿(表)气虚的证治。2、病因病机:素体表虚,风寒湿伤阳致虚。复感风湿之邪3、治法:微汗益气固表,祛风化湿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 石膏(碎) 甘草 粳米 人參1、本条论述伤暑热盛的证治。2、本条“身热而渴”即是突出的症状之一。3、加入人参者,益气保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证治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

10、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1)1、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2、默默:默,静也,寂也,谓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语。3、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郁而化火。阴液受伤,心肺阴虚内热。4、百合病证候表现:心肺阴虚,百脉受累的全身症状:饮食、行为、语言和感觉失调现象。(变幻无常)心肺阴虚内热的表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不变之证)6、治疗百合病的基本原则:养心润肺、益阴清热。但不同原因及不同体质病人的百合病证候互有差别,因此治疗应因人而宜,“随证治之”。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

11、主之。(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 生地黄汁1、正治法的使用条件:不经误治,病情如前条所述无变化者。2、治法:润养心肺,凉血清热3、以泉水煎取下热气,利小便4、药后反应:大便当如漆。(服地黄汁的正常反应)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 知母1、本条论述百合病误汗后的救治法。2、治法:补虚清热,养阴润燥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 滑石 代赭石1、本条论述百合病误用攻下后的救治法。2、治法:养阴清热,利水降逆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

12、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y),甘草泻心汤主之。(10)甘草泻心汤方:甘草 黄芩 人参 干姜 黄连 大枣 半夏1、声喝(y夜):说话声音嘶哑。2、临床表现可分为两部分:一般临床症状:状如伤寒:初起有恶寒发热湿热伤及营卫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内扰心神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湿热扰胃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非指颜色突变,乃指颜色深重为气血失调,病气见于面特有临床表现:咽喉:糜烂声喝二阴:糜烂咽干眼目:目赤、目四眦黑(酿脓)3、病机:湿热虫毒所致4、治法:清热燥湿,和中解毒5、由于该病是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各部所致,故咽喉、前后二阴溃疡是其主要症状。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苦参汤

13、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上两条论述狐惑病前后二阴蚀烂的外治法。2、辨治要领:苦参汤和雄黄熏洗方虽分别是虫毒腐蚀前、后阴的外治方,但临床要配合甘草泻心汤内服。内外合治,相得益彰,收效明显。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13)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1、本条论述狐惑酿脓的证治。2、治法:清热利湿,行瘀排脓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为特点。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历节:主要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

14、,甚则肿胀变形。发病除正气亏虚外,尚与感受风寒湿邪有密切关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中风与痹症鉴别】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风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为主)半身不遂,口眼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痹症风寒湿杂至,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生姜 白术 知母 防风 附子1、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2、本条论述风湿痹阻关节,渐次化热伤阴的风湿历节的证治。3、主证:诸肢节疼痛呈走串性,自觉关节发热。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化热伤阴,流注下焦。兼证:头眩短气风湿上犯。温温欲吐湿阻中焦。脚肿如脱湿热下注。补充:发热4、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5、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6、辨证要点: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蜜煎,出乌头)1、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