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带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1342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带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带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带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带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带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带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带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右图人物是“杯酒释兵权”的设计者,他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是 ( )A.限制土地兼并B.“不抑(土地)兼并”C.土地收归国有D.制止土地买卖2.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3.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他主要是为了 (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名宿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2、 )A.陈桥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的频繁更替5.北宋初年实行“更戌法”,产生的后果是 ( )A. “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 “兵无常帅,帅无常兵”C. “方镇相望于内地” D. “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6.下列哪些是由于北宋过分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结果 ( )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兵将配合不力,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 B . C . D.7.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目的是 ( )A.加强对将士的防范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C.提高将士的积极性D.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8.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 )A.使调兵

3、与统兵权相互牵制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C.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9.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 C.利弊相当 D.有利无弊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1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 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2.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杯酒释兵权” B.“庆历新政”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来源:学,科,网

4、D. 实行“恩荫”制度13.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14.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 . B . C. D.15.王安石变法中,注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16.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17.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

5、队战斗力 C.缓和阶级矛盾 D.发展经济18.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来源:学*科*网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19.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20.保甲法规定 ( )A.每个农民都是保丁 B.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C.保丁常年集中训练 D.每五户可以组成一保二、阅读理解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

6、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0分)(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5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5分)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

7、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曹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

8、,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5分)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5分)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5分)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5分)参考答案1.B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2.D 解析:宋太祖对军权进行改革后,使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消失。但是来自辽和西夏的外部的威胁并没有消失。3.A 解析:北宋初期,宋太祖剥夺功

9、臣宿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目的是巩固专制统治。4.B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专制统治。5.B 解析:北宋除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还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6.A 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具体就表现为以上几点。7.A 解析: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灭亡的教训,实行“更戌法”,加强对将士的防范,以防止武将专权割据。8.C 解析: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其目的在于牵制宰相对军事和财政的支配权。9.B 解析: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结果方面去理解。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结束

10、了唐朝后期以来长期分10.B 解析: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积贫的局面,根源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军费、官僚开支浩大。11.D 解析:北宋不是在农民战争推翻前代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是通过发动兵变夺权的。12.C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矛盾激化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于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的态度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导致北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而地组合高利贷盘剥加重,致使阶级矛盾尖锐。13.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新法的理解能力。A项是强兵之法,B项主要是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C项是主要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的发展,D项是向应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征收免役

11、钱,这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农时不夺”,所以应选D来源:学科网14.B 本题旨在考查对均输法的理解。均输法是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在东南地区设置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就限制了不法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是免役法的作用。15.A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所以在农田水利法中有兴修水利工程的规定。16.D 解析:军器监的职责是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17A解析: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

12、封建统治。18.A 解析:不经过科举就可以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真才实学。1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前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故可排除A、D两项。根据题目要求,“最”主要的目的应是先富国,后方能强兵,国不富,兵亦不可强。20.B 解析:按照保甲法的规定,每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才练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因此,A、C、D三项都不正确。二、非选择题21.【解析】最大限度地提炼材料信息和最大限度地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两个重心。为了节省时间,最好

13、是先看设问,知道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阅读材料。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以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方面的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朝代和所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主要还是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22【解析】 本题通过围绕王安石

14、变法措施及评价方面的几段材料,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阅读、比较、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时,要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盖免役之法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材料二“敛免役钱,得出他们争论的是: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说明实行“募役法”的好处是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说明“募役法”的危害。回答第(2)问、第(4)问时可以依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即: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一切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以此理论来思考作答。解答第(3)问时,要注意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二、材料三都是指出:变法的危害,可知是反对变法;材料三还指出变法对以后历史产生的不良影响,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