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13417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 摘要: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有关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论语述而中记录了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堪称教育史上最早论及启发式教育的言论,笔者深受启迪,故而阐述了自己对这句名言的五点理解。关键词:孔子、启发、举一反三 近日读到孔子论语述而中论及孔子启发式教育的一句话,思索颇多。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意是:教学生,不到他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很想讲出来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讲明一个方面,他却不能触类旁通,推知与此相类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初读

2、此句,只觉拗口,但知道其大有深意,却不能尽解此言之真谛。经过教育实践的洗礼,今日再读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时,顿感受益无穷,内涵颇丰。短短20字竟包含众多教学原理,笔者试谈自己一些粗陋见解:一、“不愤不启”之求知欲“不愤不启”是方法,而重要的是使学生“愤”,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不仅仅是好奇心,即对于问题已不是产生“想研究”这种快感,而应是达到“研究不出来”时会产生悲愤感。这样的程度更深,学生表现出的是更加坚定、执着地自觉学习心态。培养这种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学习的基本前提。之后才涉及到去启发他们的方法。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

3、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力因素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拉力因素与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对学习起引诱作用;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有关,对学生起强制作用。学习往往是在这三种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驱动的,而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而起作用。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后也得出了与现代教育学研究的学习动机方面遥相呼应的结论。时至今日,新课改呼唤“快乐教育”。如何令孩子们学地快乐

4、?我想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努力的大方向就应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了,学习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学生只有常常保持“我要学”的心态,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地更远。二、“不悱不发”之表述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必然经历:产生研究欲-研究-表述的过程。只有通过表述才能向人传达本人对该事物本质的理解,这也是对自我习得结果的一种证明。所以有时候表述甚至超过研究。试想,若学生能掌握或理解某概念,但若无法表述交流,那他的研究成果几乎只能化为零。可见表述对传达思想和进一步探索学习的重要性。而多数人又势必会陷入“言不能尽现其人”的无奈,这是作为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师的导航是至关重要的。以一年

5、级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为例。当学生看到图文并貌的习题出现时,多数学生能够经过短暂思考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但是仅就如此是否就算达成教育目标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新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思维的培养。就解决实际问题而言,对学生理解图意、理解文字表述的含义、搜集需要的讯息、合理地处理已知未知条件、对信息的推理、判断、推理、概括等都是一种考验。有些孩子能算却不能表述,有时是表述不清题意,那么很显然会影响他的理解和推理过程;有时是表述不清自己的意思,那么很显然又会影响到他和其他师生的交流,教师无法给予其相应的评价,以至难以进一步完成学习过程。低年级的孩子的孩子口头表达

6、能力的锻炼直接影响到他的各项学习。可见,身为人师,都应在学生很想讲出来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去启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多点时间来考虑,多点空间来呼吸孔子这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另一精妙之处便在于他懂得多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任其自由尝试;多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不拘泥小节、不胶鼓钟瑟。这有利于思维多样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例如近来为教育学界各派所推崇的“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其基本做法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提出的想法做评价,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

7、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这种开放的、互相支持的讨论中,一种想法可以启迪、引发另一种想法,从而不断地扩展思路,激发灵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这种自由地切磋和互相启迪,学习者可以形成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正是“多点时间来考虑,多点空间来呼吸”所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独立思考后跌到再爬起,学习中的错误便是成长的财富。凡高说“逆境助我一臂之力。”是很有道理的话。自由思考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不成熟的或错误的想法,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逆境教育也是需要的,毕竟可以在学习上磨练学生对学习的执着信念。当然为使

8、学生少走冤枉路,不撞不能撞的“南墙”,在他急需时给予指点,是教师的职责。四、举一反三是目标人能举一反三说明他对“一”的本质与变式都把握到位了。教学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做老师的为的不是“不复”,而正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如何令学生举一反三,想来除了要教扎实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即给他那根能串起一、二、三乃至四、五、六的一条线,而不是单一的给他一、二、三这几个点。规律是无穷的,因为客观存在无限本质;规则是唯一的,因为最本质最抽象的方法只有一个。抓住树的主干,那么树枝、树叶就都是自己的。人的知识不是零星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

9、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而言,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一般认为,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种包含丰富联系的认知结构能使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保持知识,也便于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激活和运用知识。也就是说,不管从知识结构本身而言还是学习者学习或运用而言,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直接传授给学生,只有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以不变应万变”。五、果真“不复”?如若“不复”,要“先生”何用?!做教师的自

10、然是要以“复”为己任,但孔子说得在理,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要“复”了。学习总是有如编铁链,一环扣一环,前一环尚未扣紧,往后再加扣也只是徒劳,终有一天会崩裂。与其如此,到不如稳扎稳打,宁愿慢慢地稳重求胜,不当冒然地快速出击,否则势必是“故”的不能温,“新”的亦不知,到头一场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递转移过程,它并不是学生原封不动的接受、占有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在获得新知识时,学生需要充分调动有关的知识经验,分析、组织当前的新信息,生成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同时,学生要反省新知识和旧知

11、识的一致性,鉴别、评判它们的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在作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既然学习新知识必需有赖于旧知识的充分掌握,那么这也就同时印证了孔子的另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一旦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了逻辑的联系,他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信息作做出进一步的推论和预期。比如,只要学生能将“定滑轮”与“杠杆”联系起来,即知道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那他就可以把有关杠杆力臂的知识推论到“定滑轮”上,知道它并不能省力。那么相反的,如果学生还没掌握好有关力臂等的旧知识,就教受给他定滑轮,那他对与定滑轮的不省力实质十有八九是吃不透的,往后可以依赖的知识经验就会越来越少,理解新知识就只会越发的困难。所以象孔子而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很明智的教育方式。回顾孔子这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实在值得一品再品。细想来,点点滴滴确是如此。千年智者,所言甚是,不由地后辈晚生不佩服。此中真意又何止上述,然而孔老先生竟言简意赅至此。或许言外尚有他意,弦外更有别音,留待大家共同钻研、共同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