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说明文分类突破演练二科学探秘类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51290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专)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说明文分类突破演练二科学探秘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专)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说明文分类突破演练二科学探秘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北专)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说明文分类突破演练二科学探秘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北专)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说明文分类突破演练二科学探秘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专)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说明文分类突破演练二科学探秘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专)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说明文分类突破演练二科学探秘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科学探秘类(四)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2016济宁中考)黄岚 郭原毓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情感发烧”考验。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新环境感染作出回应。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做出类似反应。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研究人员将72条斑马鱼分为两个对照组,第一

2、组斑马鱼没有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二组斑马鱼被单独放在一个小网中,网置于水箱内27水温的小格子内事实上,斑马鱼喜欢28的水温。15分钟后,研究人员释放了网中的斑马鱼,使它们可以在水箱内的其他5个格子内自由游动,这5个格子的温度分别从18到35不等。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类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高的水槽里。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24,这表明它们也存在“情感发烧”。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来下结论: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

3、较小且简单,缺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他们认为,鱼类几乎没有学习和记忆能力,只有非常简单的行为技能。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新环境变化的“发烧”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虽然鱼类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大脑在组织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比如负责情感行为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后续试验也证明,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他们据此认

4、为,这种学习能力能够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许多种鱼类通过记住意境地图,能够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比如大马哈鱼每年溯游而上的产卵行为;有些鱼类懂得观察和记住潜在对手以往的战斗过程,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些鱼类甚至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比如它们懂得使用砧骨来撬开软体动物的甲壳。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作出反应,当它们接触到有毒刺激物时,体温同样会随之增高。这种行为是心理状态的转变。用于识别意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谓的“应激性体温过高”或“精神性发热”, 这是一种与人体感染导致的发烧类似的身体反应,此前一般认为鱼类没有这一特征。当然,这个试验只针对

5、某些表现出“精神性发热”现象的鱼类,它们并不能够证明所有鱼类都具有意识。但是,这一事实也意味着,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感情的人们以后不能再以鱼类没有“精神性发热”来作为争论依据。同时,这也表明鱼类也是可能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复杂动物,至少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影响我们对脊椎动物的情感和意识能力进化的理解。(选自广州日报2016年4月16日,有删改)1除“情感发烧”外,鱼类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的依据还有哪些?_一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的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二是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这种能力能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三是鱼类具有一定的理

6、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做出反应。_2指出第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_举例子。列举杏仁核和海马体的例子、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说明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_3在科学发现方面,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_在科学研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科学继续向前发展。当然这种科学的推断,不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要有理有据,经过科学充分地论证。_(五)呦呦之蒿,中国神药(2016济南中考)杨先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

7、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书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

8、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使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_年_1_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

9、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_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_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有删改)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_文章主要从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形

10、态和治疟原理、治疟效果显著和局限不足等方面来描写的。_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段有什么作用。 _点题,与题目呼应,为下文作铺垫,统领全文,引起下文。_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_用举例子的方法表现了青蒿素治疟的效果显著,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_4阅读第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_人工合成青蒿素的研究回报率极低,_虽然国内很多化学公司进行了长达_30_多年的合成研究,但仍无过多进展,_“目前”表现了人工合成青蒿素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1、_(六)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2016雅安中考)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 它体轻、防水、价廉, 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 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 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 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 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近年来, 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 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 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 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 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 不管怎样, 这些

12、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 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法国专家表示, 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 即便如此, 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 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 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 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经过多年努力, 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 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甲】 为此, 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乙】与此同时, 法国各报刊

13、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 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 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 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 上面写着: 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 又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商店里, 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 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 瓦特

14、的灯泡照明10 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 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选自科普之友2016年第10 期,有删改)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法国解决塑料制品污染的方法(_措施)_;(2)作者主要运用了_列数字_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3) 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_逻辑顺序_。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明文主要有三种: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B“但是, 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 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句式话应该插入原文的【乙】处。C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