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1237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囚绿记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2、过程和方法目标:(1) 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2)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思想和情感目标:(1)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

2、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时间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学生预习(尝试练习)1、读课文,看课下注释,了解大意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陆蠡( ) 嵌( ) 涸( )辙( ) 猗( )郁 蕈( )菌 脉( )络 揠( )苗助长 3、你读懂了哪些?发现了哪些问题?二、导入新课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

3、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教师也可折一枝常春藤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激趣导入)。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作者(陆蠡)让学生看注释,了解作者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 范蠡。集体明确:陆 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

4、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其他作家的评价: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 “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2、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

5、的感情!3检查预习情况(参照上面“一”)4释题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5、文章结构学生朗读全文(1) 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多种分法:A、 将文章分为五段: B、将文章分为四段:寻绿(14) 恋绿(18)观绿(57) 囚绿(812)囚绿(812) 释绿(13)放绿(13) 念绿(14)怀绿(14)(2) 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

6、学生加深印象)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四、能力训练阅读语段,回答问题: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我囚住这绿

7、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

8、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1、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3、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4、“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5、为什么最后作

9、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这个词语的理解。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 :1、教材后的作业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绿色”,有何发现和感受?六、资料链接 囚绿记序我羡慕两种人。一种赋有丰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息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

10、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忪。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遨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地土的坚实。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

11、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为难。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反拙。我弃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屏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和轇轕,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

12、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轇轕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都是一九三八年秋至一九四年春季间写的。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写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写什么了。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1)“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