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学案例2说课讲解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1137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跷跷板》教学案例2说课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跷跷板》教学案例2说课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跷跷板》教学案例2说课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跷跷板》教学案例2说课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跷跷板》教学案例2说课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跷跷板》教学案例2说课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跷跷板》教学案例2说课讲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跷跷板教学案例2精品文档在活动中迸发智慧的火花 跷跷板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分析】:一、 教学内容:轻重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二、 学生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虽然都是刚刚走进小学校门的孩子,但他们都已经不同程度地了解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都已经知道物体有轻有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比较简单的比较方法,但对于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不够了解,另外,孩子良好的课堂习惯还未养成,自控能力差,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

2、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轻重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三、 教材分析:教材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教材创设了玩跷跷板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四

3、、 教学目标:1、 学会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2、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3、 通过比较轻重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五、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会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2、 难点: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苹果、梨、一大团棉花、铁

4、块、天平秤、重量差别大的两个书包。【教学过程描述】:一、 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两个漂亮的书包,谁来帮老师提着。生:(争先恐后举手。)师:谁的坐姿最漂亮呢?(指一名同学上讲台)你来吧,老师很喜欢你的坐姿。请你将两只胳膊像老师这样伸平。生:(将两臂侧平举。)师:(将书包分别挂在学生左右胳膊上)小朋友们,观察前面帮老师提书包的同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1:我发现他一那只胳膊被书包压下去了。师:观察的真仔细!谁还有发现?生2:我发现他那只胳膊好像提不动了,你看她咬着牙,说明很费劲。师:这都能看出来,真像孙悟空一样有着火眼金睛!XX,告诉老师,你提着书包有什么感觉?生:老师,

5、我左手提的这个书包太重了。师:(相机板书重)那右手提着的书包怎么样?生:右手的比较轻,不重。师:(相机板书轻)认识这两个字吗?谁来读一读?生:(读轻重两字。)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吧。二、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一) 说一说:师:刚才大家的表现真棒,奖励大家到游乐场去看看吧!小朋友们,大家可要睁大小眼睛仔细观察哦。(出示教材情境图左半部分)说说你从图画上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狮子和老虎在玩跷跷板。 生2:我发现狮子那边压下去了,老虎被翘起来了。 师:能说说狮子和老虎谁重谁轻吗?生:狮子重老虎轻。师:你是怎么想的?生:狮子那边被压下来了,所以它重。师:真像小数学家,老师听明

6、白了,可老师还是不明白它们俩到底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呢?生: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狮子轻。师:看着它们俩玩得这么高兴,小花豹也来凑热闹了,赶快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右半部分)谁能告诉老师小老虎和小花豹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呢?生:小老虎比小花豹重,小花豹比小老虎轻。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小老虎把跷跷板压下去了,小花豹被跷跷板翘起来了,所以比小花豹重,小花豹比小老虎轻。师:原来是这样啊,看来玩的时候都可以学到数学知识,现在让我们用漂亮的坐姿把好朋友们都请出来吧。(出示完整的情境图)老师突然想到个问题,这三只小动物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生:狮子最重,花豹最轻。师:你是怎么想的?生:花豹比不过老虎,那

7、就更比不过狮子了,所以花豹最轻,狮子最重。(二)掂一掂。师:小朋友们,我们会比较老虎、狮子、花豹的轻重了,老师这还有几样东西,先来看看这是什么?(出示一大团棉花和一小块铁)猜猜这两样东西谁比谁重?生1:棉花比铁重。生2:铁比棉花重。师:我听糊涂了,到底谁比谁重呢?谁能想个好办法证明证明。生:(将两样东西拿在手中)铁比棉花重。师:(再找三人学着他的样子掂一掂。)告诉老师谁比谁重?生1:铁比棉花重。生2:铁比棉花重。生3:铁比棉花重。师:开来,有时候只用眼睛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要用到别的方法,比如说用手“掂一掂”。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用手来掂掂它们谁轻谁重,把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8、。生:(动手掂,同桌交流)(三) 称一称: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但会自己学习,还会帮助同桌改正错误,真棒!老师这还有两样东西,看看谁能比一比它们谁轻谁重。(出示苹果和梨)生1:(动手掂)苹果重。生2:一样重。生3:梨重。师:听听,这么多答案,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呢?生:称一称吧。师:老师今天要请出一位新朋友来帮忙。(出示天平秤)这是天平秤,现在我们就来称一称吧。(将苹果和梨分别放在两个盘里),看看现在的天平秤,你发现了什么?生1:一边下去了,一边上来了。生2:我发现苹果重,因为它那边下去了。师:小结:看来,掂不出来的要称一称才行,能比划比划现在天平秤的样子吗?生:(用胳膊比划,一只胳膊高,一

9、只胳膊低)(四) 圈一圈:师:真像天平秤啊!记住它的样子了吗?大家多开心啊,不过,我们的朋友机灵狗可碰到让它头疼的问题了,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翻到22页,找找机灵狗。生:(按要求打开课本,找到圈一圈)师:你可要加油啊!读一读要求,看看需要我们干什么?生:(自读要求,回答)圈一圈。师:自己动笔圈一圈吧,圈完后用坐姿告诉老师。(巡视检查指导)生:(动笔圈)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生:皮球比铁球大,皮球比铁球轻。师:你是怎么想的?生:皮球被压上去了,皮球轻。三、 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一)教材23页练一练第1题。 师: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生:读懂题目要求,独立比一比。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10、。 生:汇报,说想法。 (二)教材23页练一练第2题。 生:理解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师:巡视检查。 生:汇报,交流想法。 师:针对问题集体评讲。 (三)教材23页练一练第3题. 生:明确题目要求, 自己独立完成。 师:巡视检查 生:同桌检查,说想法。4、 课堂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汇报交流。 师:我们可以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 生:可以看一看,还可以放在手上掂一掂,不行的话还可以称 一称。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听。 2、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在家找一些小物品,比较轻重。【自我点评】: 本节课教授的“比较轻重”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大小、多

11、少、高矮、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而且学生对于轻重的判断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力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猜测、验证、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掌握比较轻重的简单方法。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一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玩,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谁的书包重?”这一活动情境,贴合一年级学生好玩的心理,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后,又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创

12、设了“掂棉花和铁块”、“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等一系列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展开思考,自觉建构知识,学会比较的方法。二、 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我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数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三、在同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因为是刚开始,所以我没有选择四人一组或更多人一组,而是选择同桌两人合作,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