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解析二部分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培训讲学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508952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解析二部分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试题解析二部分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试题解析二部分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试题解析二部分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试题解析二部分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解析二部分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解析二部分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培训讲学(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试题解析 第二部分 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一、概括、提炼、准确表述能力(基本能力之一),归纳、概括、准确表述能力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依据材料从中归纳概括、提炼。 分析能力依据材料提供的“情景”(特定的历史背景。有时还需要与教材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原因。 比较能力 评价能力 训练题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为最佳。 方法、步骤: 精题精练,专相综合; 指导方法,授人以渔 ; 重点讲评,个别辅导。,1.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涯巨谷,不 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 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

2、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 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 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 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为使节气与月份之间 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 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 它完全以太阳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既简便易算,又有利 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 合历,不可避免地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 心地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

3、 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1卷 39题 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12分) (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3)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 (8分) (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8分),2答案: (

4、1)土尔扈特汗国: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何等)距离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降水量增加;同时有高山冰雪融水 (2)土尔扈特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 (3)冻害(气候寒冷)缺水(干旱) 缺草(料) (4)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06年全国高考37.(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

5、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

6、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 分)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3答案要点 (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

7、、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二、分析能力 1依据材料 2结合所学和特定背景,多角度考虑 3经济、阶级、思想、社会等(矛盾分析法),1.阅读下列材料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

8、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

9、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和目的。(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8分),1. 答案: (1)背景: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目的: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2.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

10、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

11、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2.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理(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

12、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分)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三、比较能力 注意体会比较语言的特点,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

13、选官制度等,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

14、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1答案: (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

15、 人才。 (2) 唐朝科举: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 英国中世纪: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2.(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在中世纪尚未成型,当时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因而在那些世纪里,无人知晓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 材料二 民族主义直到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

16、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出其近代的形式。由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而国家也就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已经是由公民(19世纪末以前仅指有财产的公民)组成的。 材料三 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形式在法国革命时代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革命的领袖们为了在欧洲的旧政权的进攻中生存下来,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法国革命还以其他几种方式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它要求所有的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并建立了公立小学,教授法语并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材料四 德意志人在普鲁士的领导下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于18701871年击败法国,然后建立起了他们的德意志帝国。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