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题试卷分析教学内容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50853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题试卷分析教学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题试卷分析教学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题试卷分析教学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题试卷分析教学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题试卷分析教学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题试卷分析教学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题试卷分析教学内容(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题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和内容分析,表1、考点知识分值和分布,注:+15为选做题,表2、考点知识内容统计表,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试题在试题结构上与去年没有太大的变化,选择题依然承袭了前两年的难度,没有像前两年的偏题和怪题。基本都是史学知识的考察,但选项很难区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很高,尤其大段古文资料学生阅读有很大障碍。同时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更高,要求逻辑、发散和深入。非选择题由常规性的40题和近年流行的SOLO评分法类型的41题,及选做题构成。相对比较平和,40题设计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带来的城市化和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以红绿灯作为一个小

2、切口,重视思维的纵深和发散。41题考查点明确,信息量充足。选做题依旧顺成了之前大题的难度水平。比较平和。 40题选材角度比较新,把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利用科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人,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本套题没有回避热点,周年纪念,我们当时比较关注中华民国的建立。但今年考的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尤其是长效热点,也就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例如41题近代化的题目,是我们复习中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比较贴近生活。是本套题的一个亮点。,(一)2012年试题基本概况评价,(二)2012年试题的一些特点:

3、,1、体现主干知识: 纵观去年的试题可以看出,24题考的东汉豪强地主经济。25题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市民文化的发展。26题是商政策引起的变化。27题是理学的价值观。28题是古代政治体制。29题是专制统治的加强.等等都是主干知识,没有很偏很怪的东西。,(二)2012年试题的一些特点:,2、新增考点的考察: 2012年全国新课标的卷子考的34题,考了古代罗马的法律,这个很典型的是一个新增考点,课改前的教材和现在的教材是不太相同的,教材换了以后有很多以前不学的知识都写进来了,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化,以前学生不要求掌握,现在全部写进考试说明里,这个新增考点都是比较重要的,如果高考不考

4、完全没必要写进来,加进来很有可能考到,从这套试卷看也是如此,包括罗马法,相应的还有一些其他的知识,都是属于新增加的考点。所以,各个地方的同学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工作,就是把你们现在今年的考试说明和课程改革之前最后一年的考试说明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可以很清晰直观的看到哪些东西是以前不学现在要学的,你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精力关注一下。,(二)2012年试题的一些特点:,3、对新材料的解读: 2012年全国卷的26、27题属于古文阅读比较困难,虽然高考前已经给学生强调古代重农政策的影响,理学对今天的价值观的新体现。但由于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还是会出错。35题是图表解读,也会出现对图表的真正内

5、涵把握不准。是全国新课标准最重要的是题目中出现的新材料,以及对学生来说相应的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现在全国新课标卷覆盖的省份相当多,大概是十几个省份,河北、内蒙古也陆陆续续的加入,它的覆盖面积特别广会导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全国的历史教材特别多,像新课标覆盖的教材有人教版的教材,岳麓版的教材,有人民版的教材,这三套教材他们的核心、重点和内容都是不同的,学生却考同一套试卷,这就会对考试本身产生影响。所以学生当地手中的书只是为他奠定一个历史学习的基础,让他有一个历史的基本的背景,一个大概的知识,他了解这个知识基础的前提条件下他再来灵活处理高考试卷中可能出现的新材料,新史料,做出他的评论,他的

6、理解,这是对整个新课标卷的同学提出的最难的要求。,(三)试题分析,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C 解析 首先用排除法,A 选项,若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话,不可能这么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排除;B选项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D 选项中,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是政治的压迫手段。其次C选项从侧面反映出豪强

7、大族的土地兼并影响到了专制集权,所以命令他们迁移,故选C 考点 汉朝中央集权,难度 ,(三)试题分析,难度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 D 解析 本题目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即可得出。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考点 宋朝思想文化背景,(三)试题分析,难度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十一

8、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产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 B 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的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是明后期商业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松江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当地的经商之风益盛。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之前大概十分之一的是官员,十分之九的是农民,但是正德以后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此外用排除法,A 中言商业的发展使得农业衰退,

9、材料中只是提到务农的人数减少,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不只完全有务农人数决定;C中材料明显没有提及;D选项游手之徒是指商人,并不是无业游民,该称呼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 考点 明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三)试题分析,难度 ,27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市民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 D 解析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而材料中王阳明观点的主旨是四业虽不同,但根本相同,

10、只要各业尽其心。所以答案为D 考点 王阳明心学,(三)试题分析,难度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清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制度逐渐僵化,内阁式微。由材料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内阁办公拘泥规制,并未谈及权力和事务分配问题,所以选择B 考点

11、清朝政治制度,(三)试题分析,难度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目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B、D均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选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不应将其与君主

12、专制等同。所以选择C 考点 君主专制制度,(三)试题分析,难度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的把握能力,题中提到张謇曾为状元,这说明张謇所受到的教育一直为传统教育,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指的就是他要抛弃自己阶级地位和观念,全身心投入到商业中。因此答案选A 考点 实业救国思想,(三)试题分析,难度 ,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

13、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前早期共产党员思想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暴力革命是形式所趋,暴力革命是社会的必然选择。A选项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在时间与历史状况不符,D选项不是中共所持有思想。因此选择C。 考点 中共思想,(三)试题分析,难度

14、,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答案 D 解析 该题通过美国的评估文件反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状况,题目选项中涉及外交关系,有些迷惑,学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材料给出时间为1958年,此时中国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而美国评估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

15、高速发展”,这和史实不符。A项题目中没有涉及;评估中表述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并没有低估苏联的作用,B项不符;美苏争霸中50年代末期苏联开始和中国关系恶化,不选C项。 考点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三)试题分析,难度 ,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答案 A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学生对市场经济改革的细节把握。依据材料反映出的是92年全国的下海经商潮,而根据题目的关

16、键时间是1992年可以排除答案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1984年以后;同时依据书本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继农村体改后1984年城市体改全面展开,与答案B、D中的“开始”一词不相符。题目中的“下海潮”是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大规模举动,因而A项正确。 考点 经济体制改革,(三)试题分析,难度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答案 B 解析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为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根据材料,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C项不选;D项明显错误,不选。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