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古诗鉴赏》课后限时作业(十四).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04704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古诗鉴赏》课后限时作业(十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古诗鉴赏》课后限时作业(十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古诗鉴赏》课后限时作业(十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古诗鉴赏》课后限时作业(十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古诗鉴赏》课后限时作业(十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古诗鉴赏》课后限时作业(十四).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李贺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注】箨(tu):竹笋皮。 母笋:。(1)“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夜千尺,冲霄直上,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竹子拔节上长、远离池泥的勃勃生机和非凡气势。(2)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与李贺同是写竹,但其象征意义有所不同,请作简要比较。 【答案】两首诗都表现了竹的生命力。李贺诗中的竹象征了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人才,刘禹锡诗中的竹象征了不避贫困、随遇而安的

2、君子。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和淮上遇便风苏舜钦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绊,追求尊严和自由的理想。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注】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案】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的内容

3、作简要分析。【答案】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晚出新亭魏晋南北朝阴铿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注】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南),地近江畔,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讵:岂,哪里。(1)这首诗情景交融,请联系中间四句诗作简要分析。【答案】中间四句通过对落潮、晚云、远戍鼓、寒山松的描绘,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晚出新亭、乘船入江后的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而又令人胆寒的氛围,衬

4、托出诗人孤舟远征的内心悲苦。“潮落”二句通过写落潮昏云,暗示诗人心潮不平,心情沉重。戍鼓声声,自非太平之日;天寒草衰,也非远游之时。“远戍”二句通过所闻所见来进一步渲染“离悲”气氛。(2)杜甫曾赞美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请从炼字和修辞方面谈谈本诗斟词酌句的妙处。【答案】炼字:“寒山”二字,用得极妙,不仅使人看到秋山万木落叶的萧瑟景象,而且读来使人顿生寒意。修辞:中间四句对仗工整,讲究声律,与唐人的五律相当接近;最后两句采用反问修辞,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5、。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注】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案】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或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答案】“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之人,对

6、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了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神子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筵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拟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注】苏轼在游览西湖时,一位少妇慕名拜见并为其弹奏了一首古筝曲,苏轼由此为她写下了此词。湘灵:古代神话中说尧帝有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娥皇,一个名叫女英,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唐代诗人钱起写有省试湘灵鼓瑟诗,内有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1)上阕以写景为主,但又不纯是写景。请结合具

7、体诗句进行分析。【答案】“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以景喻人,用芙蓉的美丽比喻少妇的美丽;“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以景拟人,表面上写白鹭在欣赏少妇仪态之美,实则写出了作者对少妇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少妇的赞赏之情。(2)下阕写音乐,乐曲有怎样的特点?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答案】哀伤、悲苦的特点。直接抒发感受,写自己听到了哀怨的筝曲,但又不忍心去听;拟人手法,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用典故,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说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如梦令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8、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答案】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的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1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前调阊门夜泊明陈所闻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注】阊门:苏

9、州城西北的城门。(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2)这首散曲写夜泊、钟声、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在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答案】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入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10、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1)这首词上阕借物言志,用众多诗人常用之“柳”在诗中暗示别离,但纳兰性德所写之“柳”却让读者耳目一新,营造出一种新的审美感受。请作简要赏析。【答案】这里的柳显然附着了一层作者独特的心灵色彩。以冰雪之后的柳之“寒”,写出作者那空孤、落寞和冰冷的情怀。柳本是远人骚客、娈妇、佳人思春之物。它摇曳、飘荡、飞絮飘花的季节,就足以使人睹物断肠了,更何况那春归无处以后,又面对着冰雨雪霜的摧残,只剩下满树扶疏垂飘的柔枝,映着天上一轮寒月,孤单地站立在午夜以后清冷的中庭。(2)上下两阕相比较,色调有何变化?请找出体现这一变化的典型词句。【答案】下阕色调由寒转暖。词句如“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4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