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人教版)资料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49929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喻经》六则(人教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百喻经》六则(人教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百喻经》六则(人教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百喻经》六则(人教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百喻经》六则(人教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喻经》六则(人教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喻经》六则(人教版)资料(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丰三中 陈亮,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学习目标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

2、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佛经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了成语。 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

3、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文本感知: 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共同研究六则寓言如何翻译。 2、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 3、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推荐代表发言。 4、每位代表发言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时间(10分钟),第一则,愚人食盐,愚人食盐,参考译文,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

4、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譬如那些外道,听说节制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绝了饮食,有的断七日,有的断十五日,空使自己遭一番困饿,对修道毫无益处。就像那个愚人,因盐可以调出美味,就空食盐,导致败坏了口味,这是同样的道理。,内容解析,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 “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寓 意,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比如: 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

5、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第二则,渴 见 水,渴见水,参考译文,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

6、嗤笑他。,内容解析,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寓 意,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第三则,入海取沉水,入海取沉水,参考译文,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

7、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内容解析,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这故事原来比喻: 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 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寓 意

8、,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人生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第四则,尝庵婆罗果,尝庵婆罗果,参考译文,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内容解析,故事

9、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寓 意,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人生启示,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的重要的思维方式。,第五则,诈言马死,诈言马死,参考译文,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

10、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内容解析,这个故事原本比喻: 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寓 意,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

11、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第六则,驼瓮俱失,驼瓮俱失,参考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内容解析,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

12、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寓 意,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 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 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现实意义,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百喻经其他小故事,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

13、游山玩水,走着 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 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 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 出来的却是粪。”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的图 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 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往往表明修养不好。 有时言语虽然可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 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心机。,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 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认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

14、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 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 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 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 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 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 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 能随遇而安。,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 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 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 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 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

15、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 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 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 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 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 得更快、跳得更高。”,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 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 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 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 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 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 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

16、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禅者的人格, 有自尊的一面,他 们有时顶天立地, 孤傲不群,有如龙 抬头虎相扑;但有 时也非常自谦,有 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 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大千世界:,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 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 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 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 上不下坠。,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 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 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天女散花:,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 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 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 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 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 个道理。,水涨船高:,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 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 成。”,本来面目:,头头是道:,自作自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