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49739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09)P26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P2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

2、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P34(这部分不好理解,请大家自己看看书)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5P41(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老师说都很重要,请大家认真看书,理解透彻)辩证法的两大特征和三大规律:联系和发展是唯物

3、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主要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与核心。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含义和实质: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的两种情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这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二者相互依存。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的含

5、义: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因素的含义: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的含义: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49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

6、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P57(这部分是根据 PPT 来整理的,因为书本的内容有点含糊啰嗦)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两个方面论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P60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7、然后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65(这部分内容也参照了 PPT,因为课本内容啰嗦)真理的两重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相对真理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具体过程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二是任何真理都只达到了对客观世界

8、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P74价值和真理的关系: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性;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P86(这部分内容也参照了 PPT)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

9、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P102阶级斗争的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P106(老师叫我们注意上课时讲的表格,所以在这里我只列出表格,课本内容请大家自己看)革命与改革的关系:类别关系 社

10、会改革 社会革命联系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现有制度更加巩固 推翻现有制度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使社会发生根本质变使用非对抗性的手法 使用对抗性手段区别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P114人的现实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P115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

11、革的决定力量。P129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P13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

12、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P137(这一部分大家要自己看看书,我可能归纳得不全面,尤其是“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这一部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殊性在哪里: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

13、用。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所以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对谁的报酬:从上述看出,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对劳动力商品的报酬。P139(与下面 P

14、140 和 P141 两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m)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

15、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他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P140资本的分类:资本的实质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根据价值形式和作用的不同,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如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的原材料和燃料,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的机器和厂房) ,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

16、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因此,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即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公式为:m=m/v。P141(这是我自己加的辅助理解的内容,不是老师提示的重点)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P144资本的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就是资本主义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