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95988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内容摘要:如何有效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现我结合教研活动中的收集几个案例,来透视这个问题。练习情境创设的低效化,采用对策: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练习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练习情境要能激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练习情境要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媒体使用的泛滥化,只要我们找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科学地恰在到好处地用好多媒体,就一定能显示它的优越性,使之更好地成为辅助教学的好帮手。探究性练习的形式化,采用对策:精选适当的学习材料,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关键词:有效性 练习情境创设 媒

2、体辅助 探究性练习 学习方式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何有效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现我结合教研活动中的收集几个案例,来透视这个问题。一、练习情境创设的低效化现象: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是自己所特有的,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能说说老师我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纷纷说:“老师你很帅。”“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等,老师说:“对,老

3、师有这些特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物体有哪些特征呢?”接着老师提示课题“认识物体”。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进行练习都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情境,或者一些不适宜的情境。上述案例中的老师的特征与认识物体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基本特征之间缺少本质的联系。对学生

4、正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帮助不大,这种练习情境的创设不仅不利于数学活动开展,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对策:练习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一个好的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内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体验和兴趣。而要创设有效的练习情境,我认为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练习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

5、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2、练习情境要能激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袋鸡蛋(500克)和一袋大米(1千克),说:“哪袋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袋大米重些。”接着把这袋500克的鸡蛋换着了1千克后又问:“现在还是这袋大米重吗

6、?”学生掂一掂后说:“差不多,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3、练习情境要能促进知识的生成“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练习情景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二、练习呈现时的媒体泛滥化现象:一位教师在“分数乘法”时,在结尾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师: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大家说好吗

7、?(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小蝌蚪想请大家帮个忙,分别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大屏幕上出现了写着3对相近的乘法算式的小蝌蚪和写着6个得数的大蝌蚪。教师开始指名回答。这时学生轻声议论,这样的游戏一点也不有趣。教师似乎听见了,但还是顽强地一一指名回答。分析: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使我们多媒体教学步入了一些误区,教师们过分追求一种全程效果,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从“欢迎使用”到“谢谢使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这个课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辅助教学辅助在何处,它有什么精妙之处。如上述案例中的课件,教学为了进行分数乘法的巩固练习,采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课件,以为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

8、的兴趣,可哪知我们的学生(六年级)已从童话世界里走了出来,学生对于这样的游戏根本不感兴趣,反而逐渐会使他们对这样的练习失去兴趣,这是我们教学所不希望看到的。对策:1、正确认识“今天的课堂黑板还需要吗?”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各有各的优势,选择教学手段并不是越高级越好。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与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要树立整合的思想,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使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替代。2、精心制作课件制作应摒弃以教为

9、主角的设计理念,从服务学生这一主旨出发,把握好教学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三个向度,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展开,力求直观与生动,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课件,做到内容科学,画面简洁,信息量大,调用灵活,并适合辅助课堂教学,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且不受课件左右与约束。3、把握时机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尚不丰富,认识事物也不够全面,在学习中容易处于半清晰的状态。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模糊处重现真面目。如在六年级总复习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要在一个长8米,宽5米的教室里铺方砖。以下是三种不同的规格:边长30厘米;边长40厘米;边长50厘米。请选

10、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种,并算出至少需要多少块?这于这题大部分学生对于数量关系是清晰的,既房间面积除以地砖面积等于块数,但对于“哪种最合适?”处于模糊状态,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策略选择,学生脑中的浑沌全然清晰无疑。总之,只要我们找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科学地恰在到好处地用好多媒体,就一定能显示它的优越性,使之更好地成为辅助教学的好帮手。三、探究性练习的形式化现象:片段一课前学生观看一段“神舟五号”的发射录象后,师出示一张9时 的钟面图片。师:你们知道神舟五号是几时发射的?生:9时。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因为时针指着9,分针指着12。师:你还了解钟面的

11、哪些知识?生小组交流生1: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1分=60秒,1小时=60分生2:钟面上有12大格,秒针转一圈是1分,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生3:1小时=3600秒,一小时有4刻。学生体验1分钟。片段二师又出示杨利伟11时15分进餐的钟面图片师:现在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小组交流生1:时针走过11,分针过了15小格就是11时15分。生2:时针过了11,分针从12到1是5分钟,12到2是10分钟,12到3是15分钟。生3:分针指着3,3乘以5等于15分。生4:分针指着6就是30分,再到回15分就是15分。生5:我知道当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是应读后一个数。分析:探究性练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

12、发诱导下,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上述案例中的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已经会看几时几分,由于我们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使学生的探究内容过于简单,探究已失去意义。学生的探究也成为了一种形式。即为“探究”而探究。对策:1、 精选适当的学习材料小学生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进行探究性练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电化教室等现代教学技术,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

13、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教师提供探究材料要注意:(1)材料的背景要现实有趣;(2)材料的形式要多种多样;(3)材料的内容要开放有序。2、 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进行探究性练习内容选择时,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采取适度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进发展区之内,对这样的难度水平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如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

14、学生来探究,比如:生活中什么时候用时记时?什么时候用分记时?什么时候用秒记时?通过探究学生就能了解时、分、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就能建立起一段时间的概念。3、 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1)独立思考。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