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49317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注释】 选自山谷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官至著作佐郎,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有山谷集。 行路指春天的踪迹。 唤取呼唤。取,语助词,犹“着”。下阕“问取”的“取”与此相同 问取黄鹂向黄莺打听。黄莺随春而来,应知其去向,故要向黄莺打听。问取,询问、打听。 百啭( zhun)形容鸟声悦耳多变。 因风顺着风势。 吹一作“飞”。,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

2、解, 因风吹过蔷薇。,黄庭坚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是“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黄庭坚因政见偏于保守而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词的内容是表现了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幽怨、惆怅之情。而实际是影射时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西南荒僻的宜州贬所。,“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

3、教坊曲名,双调四十六字。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是小令的一种。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背景探寻,文题解读,词人名片,博学多才黄山谷,简介: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才能为文彦博所重。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哲宗立,累进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后曾出知宣州、鄂州、太平州等地。工诗词文章,是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成就,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词风流跌宕豪

4、迈,接近苏轼,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后世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上片,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行路指春天的踪迹。,1) 首句因晚春景色将尽,内心惜,心绪茫然,才有此痴情的发问。“寂寞”二字,写出春归的无影无声,同时也暗示出词人的孤寂之情。这两句似答非答,含蓄隐微,惜春之情于不经意间透露了一点。开篇即点明题意,是伤春悼春之情。,译: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结果

5、如何?,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才去寻找春的踪迹。,上片,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唤取呼唤。取,语助词,犹“着”。下阕“问取”的“取”与此相同,2) “若有人”一句是假设,语气并不肯定,话说得天真、恳切,足见作者对春的一腔深情。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透过“归来”与词人“同住”的强烈呼喊,作者在这里借助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译: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拟人,这两句就空托起,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露得极为深切。,上片,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行路指春天的踪迹。 唤取呼唤。取,语助词,犹“着”。下

6、阕“问取”的“取”与此相同,层解: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下片,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问取黄鹂向黄莺打听。黄莺随春而来,应知其去向,故要向黄莺打听。问取,询问、打听。,3) “除非”是“只有”的意思,语气坚决,与上片“若有人”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一丝希望。作者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一会儿又好像知道;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鹏知道。迷离朦胧,真意不露。,译: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名句赏析,1、“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

7、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2、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使得词句意境迷离朦胧而真意不露。,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下片,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百啭( zhun)形容鸟声悦耳多变。 因风顺着风势。 吹一作“飞”。,4)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啼叫虽然十分宛转好听,但也无人能解,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因风吹过蔷薇”,以景接情。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译: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

8、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1、黄鹂用悦耳多变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已逝。,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名句赏析,2、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3、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下片,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问取黄鹂向黄莺打听。黄莺随春而来,应知其去向,故要向黄莺打听。问取,询问、打听。 百啭( zhun)形容鸟声悦耳多变。 因

9、风顺着风势。 吹一作“飞”。,层解:下片再转,此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寂寞伤春),(假设希望),(更加失望),春归无行路,(最后希望),(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若有人知,春无踪迹,问取黄鹂,无人能解,诗情画境,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就这样漫不经心似的,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一会儿又好像知道;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鹂知道。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1、这

10、首词不是由暮春残景引出惜春之情,而是开门见山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引出“寻春”之奇思妙想。 2、接着从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无踪迹的失望,从问取黄鹂的期望到无人能解的绝望,寻春的失败之中包孕了无尽的惜春之情。 3、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不言“惜春”而惜春之情却表现得微妙曲折、淋漓尽致。,【重点】,在古代诗词中,以“惜春”为主题的作品何止千百。因此若词人写这类作品,必须取新的角度、用新的手法方能取胜。黄庭坚在清平乐(春归何处)中是怎样表现“惜春”主题的?,答案:,1、此词高妙之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难点】,清平乐(春归何处)在构思方面有何高妙之处?,答案:,2、上片先是一转,希

11、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3、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明了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4、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吹过一丛蔷薇花辮。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般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

12、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有人认为本词的某些词句在构思中具有极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请简要分析。,1、“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两句展示了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特想象以及富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3、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词人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词成功的奥秘。,答案:,写作特色,1.精妙的构思。,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仍得不到解答。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

13、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2.拟人手法。,词人将春天“人格化”,幻想找到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3.语言轻妙清新,明白如话。,全词用语浅显,情致深浓,笔致轻灵,寄寓新婉,虽也有淡淡的愁绪流露,但主要基调是明快而热烈的。词作写活了一个爱极了春天的痴人反复寻觅春姑娘的情态,宛如一篇寻找春天的童话,词味清新隽永。,1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惜春之情。请你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2诵读该词,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

14、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的?,课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1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惜春之情。请你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1、既然“春”已“归”“去”应当是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主旨凝练为“惜春”二字最为恰当。,答案:,春天的来去,是没有踪迹可寻的,因而也就找不到一个能唤回春天的人。下片再转,拓出新的境界。既然无人能知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黄鹂了。这里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追寻的执著。黄鹂是春夏之际最活跃的鸟,也可以说是最欢快的象征。也许,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吧。但是,黄鹂的鸣啭,人是不能理解的。最后,由于无人理解黄鹂的语意,它只好无可奈何地乘风拂过蔷薇花,远远地飞走了。词在这里结束,给人留下了美丽而又悠长的韵味。就这样,词人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2诵读该词,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