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西省南昌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3748978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6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江西省南昌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江西省南昌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江西省南昌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江西省南昌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江西省南昌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江西省南昌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江西省南昌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页,共 12页 月考语文试卷月考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0 分) 1.下列字形和加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皑 皑(i)浮燥挑拨离 间(jin)断章取义 B.两 栖(x)帷幕暴风 骤雨(zhu)心无旁鹜 C.蛮 横(hng) 腐蚀风雪 载途(zi)人情事故 D.寒 噤(jn)簌簌银装素 裹(gu)销声匿迹 2.下列句子中加横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幅画原已破损,经过郑师傅修补,简直是 天衣无缝,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 B.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流畅,读后让人 叹为观止,连声叫好。 C.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已

2、经 蔚然成风。 D.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不可能一朝醒来就宣称自己 大彻大悟,已掌握了这 门学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其令人垂涎欲滴的地方美食,饱含异域特色的风 土人情,拨动着每个中国人。 B.随着黄浦江死猪事件的曝光,引起了人们对病死动物如何善后这个重要话题的 热议。 C.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帐,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 D.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众多文学名著对今天的中学生是并不陌 生的。 4.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我们要善于选择 所以,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确

3、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老师 书还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有收获 A.B.C.D. 5.下列句子句式变换后,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A.原句:这本书的内容人人都说好。变句:这本书的内容谁说不好呢? B.原句: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科技的力量,而且需要战 略的眼光。变句: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战略的眼光,而且 需要科技的力量。 C.原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变句:嫩嫩的、绿绿的小 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D.原句: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宇宙的智慧生物,正是伟大的宇宙自己用纯粹 的物质创造的。变句:宇宙,

4、它的伟大在于,它用纯粹的物质,创造了一个不可思 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物。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6.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_ ,白露为霜。(蒹葭) 安得广厦千万间, 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 ,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第 2页,共 12页 长风破浪会有时, _ 。(李白行路难) _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_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怒而飞, _ 。(庄子北冥有鱼) _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其他(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7.根据下面材料,写一段介绍“瓷器

5、”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1)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两种说明方法。 (2)不超过 100 字。 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其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大约在公元前 16 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 早期的瓷器。 瓷器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 瓷器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明状,音响清彻。 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要品种。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有越窑、邢窑、汝窑、景德镇窑等十一处。 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有取土、做坯、画坯、上釉、炉烧等十四道工序。

6、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山 行 唐项斯 青枥 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枥: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诗歌语言清新

7、、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0 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 之。 元素或他出,使之应 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 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 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 家蓄古尊、彝、鼎、敦 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 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

8、之。 矮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 其归,出二指 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 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第 3页,共 12页 元素工楷书, 尤善绘事。 一日, 和粉墨, 戏语曰: “汝能是乎?”曰: “何难乎是?” 遂使为之,浓淡参亭 ,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 其身不弃焉。 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 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 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

9、独留之幸者? 注释:尊、彝、鼎、敦:古代用金属制成的器具。歧生:生出的分枝。 参亭:参互和均匀。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性/痴呆无状 B后度/悉不记 C客至/出陈之 D木枝/皆上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而元素终蓄 之 _ 不能举 其名 _ 及 其归 _ 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 矮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 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说阿留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0.0 分) 10.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

10、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 一把雨伞, 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 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 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 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 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 1090 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 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 的翠绿烟似地漫涸开

11、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 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 心情正佳, 他临风而立, 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 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 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 1071 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 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 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 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

12、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 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 8 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 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 第 4页,共 12页 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 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 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 4 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 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 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 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

13、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 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 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 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 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 900 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 改变了西湖的命运。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 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 云, 将安所置

14、之?湖南北三十里, 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 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 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 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 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 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 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 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 直到去扬州任

15、上, 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 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 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 固然是白堤在先、 苏堤在后, 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 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 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 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 一个宋朝、 一南一北、 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们都是人杰, 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

16、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 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 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 赏析第段划线句子。 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味道? 漫步于苏堤之上,我们能体会到苏轼的哪些才能与品格?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11. 阅读最美的姿态,回答下列各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阅读与不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 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 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 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 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第 5页,共 12页 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 与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