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与施肥》演示教学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489785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营养与施肥》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营养与施肥》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营养与施肥》演示教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营养与施肥精品文档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

2、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

3、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方面的基础。(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与组成(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气候与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土壤的组成2、一般了解:土壤的

4、形成3、一般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剖面和土壤的形态组成4、熟练掌握:气候与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以及土壤的组成(三)考核知识点1.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对土壤形成的作用。2.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3. 土壤的组成,(四)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肥力,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发生层,土体构型。2理解:土壤形态组成。 3简单应用:气候和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 成土矿物、岩石与土壤矿物(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与土壤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矿物和岩石(2)土壤粒级和土壤质地分类(3)各类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2、一般了解:(1)常见矿物和岩石的元素组成(2)风化难易、风

5、化产物对土壤母质和土壤相关性质的影响3、一般掌握:(1)与土壤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矿物和岩石(2)掌握土壤次生层状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4、熟练掌握:(1)土粒和质地分级的依据和标准(2)各类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利用改良(二)考核知识点1. 与土壤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矿物和岩石2. 土壤次生层状粘土矿物3. 土壤粒级和土壤质地分类4砂土、壤土和粘土类的生产性能(三)考核要求 1识记: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和白云石2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花岗岩、玄武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片岩,卡钦斯基简易土粒分级和土壤质地分级3简单应用:高岭石和蒙脱石 4综合应用:砂土和粘土的生产性能

6、与合理利用、改良 第三章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与呼吸类型(2)掌握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腐殖质的组成与性质(4)重点掌握有机质对肥力的贡献与有机质的管理2、一般了解:(1)土壤生物的种群(2)土壤腐殖质的提取与分组3、一般掌握:(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与呼吸类型(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腐殖质的组成与性质4、熟练掌握:(1)有机质对肥力的贡献与有机质的管理(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与呼吸类型。2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3土壤腐殖质的分组与性质。4土壤有机质对肥力的贡献与管理。(三)考核要求1识记:好气性微生物和厌

7、气性微生物,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2理解:CN比值对有机物矿化的影响,胡敏酸与富里酸的基本特点3简单应用: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4综合应用:有机质的管理。 第四章 土壤化学性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酸碱性的形成与影响因素(2)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改良(3)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4)土壤酸碱缓冲性2、一般了解:(1)土壤胶体的特点与作用(2)土壤酸碱性的指标(3)植物对土壤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的适应性3、一般掌握:(1)握土壤胶体的电性与阳离子代换性吸收性能(2)熟悉土壤酸碱性的形成与影响因素(3)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4、熟练掌握:(1)酸碱

8、性与氧化还原状况耐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2)土壤改良(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电性、阳离子代换量及代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2上壤酸碱性的强度与数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3土壤中的主要氧化还原体系与缓冲体系,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4土壤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改良。(三)考核要求1识记:内表面,永久电荷与可变电荷。2理解: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代换性吸收性能与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酸与水解性酸。土壤盐基饱和度、含水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3简单应用:影响土壤代换性阳离于有效性的因素。土壤酸性的改良。4综合应用:土壤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9、第五章 土壤的孔隙性、结构性、物理机械性和耕性(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密度和容重的用途(2)土壤孔隙度与三相组成的计算(3)团粒体对土壤肥力的贡献(4)影响土壤粘结性和塑性的因素(5)土壤宜耕期(6)土壤三相比的计算2、一般了解:(1)土壤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体类型(3)土壤结构管理3、一般掌握:(1)土壤密度和容重的用途(2)影响土壤粘结性和塑性的因素(3)土壤宜耕期4熟练掌握:(1)土壤孔隙度与三相组虚的计算(2)团粒体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孔隙度与类型,土壤三相组成。2土壤结构性,土壤团粒结构。3土壤结持性与涨缩性。 4土壤耕性。(三)考核要求1识记:土

10、壤密度与容重,块状结构、棱柱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和塑性。2理解: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宜耕期。3简单应用:团粒结构的肥力特点。4综合应用:土壤三相比的计算。 第六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有效性(2)非饱和水的运动规律(3)土壤通气性的指标(4)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5)计算土壤的含水量、贮水量和容气量(6)土壤热量来源以及土壤空气的交换2、一般了解:(1)土壤热量来源以及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2)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3)土壤空气的交换3、一般掌握:(1)土壤水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2)毛管水和气态水的运

11、动(3)影响土壤导热性的内在因素4、熟练掌握:(1)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贮水量的计算(2)土壤水分的保蓄与调节(3)土壤通气性,土壤容气量的计算(二)考核知识点 1土壤水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贮水量的计算。 2毛管水和气态水的运动,土壤水分的保蓄与调节。 3土壤通气性,土壤容气量的计算。 4影响土壤导热性的内在因素。(三)考核要求1. 识记:土壤的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2. 理解:土壤田间持水量、容积含水量和贮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以及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3. 简单应用:土壤有效水、速效水和难效水的计算,毛管水和气态水的运动,土壤容气量,

12、土壤水分和热量的平衡。4. 综合应用:根据天气、植物和土壤的具体情况,综合调节土壤的水、气和热状况,使它们达到尽量满足作物生长的最佳协调状态。第七章 土壤养分(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氮素的形态(2)土壤氮素转化(3)土壤氮素损失(4)土壤磷的形态(5)土壤钾的形态及损失(6)土壤氮磷钾的管理2、一般了解:(1)土壤氮素含量(2)土壤磷素含量3、一般掌握:(1)土壤氮素的矿物固定、生物固定(2)土壤磷的形态(3)土壤钾的含量及转化4、熟练掌握:(1)土壤氮素的形态、矿化、硝化,土壤氮素的损失,管理(2)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措施(3)土壤钾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氮

13、素的有效化、固定和脱氮及其管理。2酸、碱性土壤中矿物态磷的形态与有效性,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措施。3土壤中四种形态钾素的转化,影响土壤固钾和释钾的因素。(三)考核要求1识记:硝化作用,铵的固定,反硝化作用,交换性钾与非交换性钾。2理解:矿物态磷的形态与有效性在酸、碱性土壤中的差别,土壤钾的固定与释放 3简单应用:土壤氮素的管理,提高上壤磷有效性的措施,提高土壤钾素有效性的措施 第八章 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主要土壤类型(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2)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的成土气候条件和成土过程(3)石灰土和潮土形成的特殊性(4)水稻土的土体构型、氧

14、化还原、养分转化特点(5)红壤、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的性质与合理利用、改良2、一般了解:(1)红壤的分布、剖面形态、特性(2)黄壤的分布、特性(3)黄棕壤的分布、剖面形态、特性3、一般掌握:(1)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的成土气候条件和成土过程(2)石灰土和潮土形成的特殊性4、熟练掌握:(1)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2)水稻土的土体构型、氧化还原、养分转化特点(3)红壤、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的性质与合理利用、改良 (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分布规律。2红壤的成土特点与性质及其合理利用、改良。3黄壤的性质和成土的气候条件跟红壤相比的相似和不同点。4黄棕壤与黄褐土在成土和性质方面的差异。5石灰土和潮土的形成特点。6水稻土发生层的特点,水稻土的氧化还原与养分转化的特点,高产水稻土的培育。(三)考核要求1. 识记: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分布、富铝化过程,渗育层、潴育层和潜育层,良水型水稻土。2. 理解: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土的成土特点与性质,水稻土的土体构型。3. 简单应用:红壤;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的性质与合理利用、改良。4. 综合应用:水稻土的氧化还原、养分转化特点。第九章 植物营养1、重点:(1)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