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哀江头(优秀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47185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 哀江头(优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杜甫 哀江头(优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杜甫 哀江头(优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杜甫 哀江头(优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杜甫 哀江头(优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 哀江头(优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 哀江头(优秀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哀江头 杜甫,这首诗作于至德二载(757)春。杜甫被安禄山叛军抓获,解回沦陷后的长安,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当时的旅游胜地,唐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于此。)行走,旧地重来,触景伤情,抚今追昔,诗人的内心十分痛苦。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境的记录。,背景介绍,诵读,感受诗的情感,并从诗中找出最能概括整首诗情感的词出来。,哀江头 杜 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

2、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诵读,感受诗的情感,并从诗中找出最能概括整首诗情感的词出来。,哀,感情基调是:沉痛,题解 哀江头着力突出一个“哀”字。,围绕“哀” ,全诗分三层展开:,眼前从前现实,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曲江的繁华景象。 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

3、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眼前,从前,现实,诗句鉴赏,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潜行,此二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想哭又不能大放悲声,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诗句鉴赏,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千门昔日之繁华,锁今日之萧条,乐景衬哀情,今 昔 对 比,此二句写诗人曲江所见。寓含着今昔对比的感触:凄凉、伤心。,曲江边的宫殿千门紧锁,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 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他们都为谁而绿?,诗句鉴赏,忆昔霓

4、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忆昔引出繁华热闹景象,写出御驾游园的豪华奢侈,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想当年皇帝的旌旗仪仗浩浩荡荡,来到芙蓉苑,苑中真是风光无限,万物生辉。,用典,暗指唐玄宗不是“贤君”。,昭阳殿里最受宠爱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在皇帝左右。,诗句鉴赏,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才人”们装束豪华,帝王妃子又该是何等景象?,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精湛的技艺仅为搏得贵妃一笑,却不是用来保家卫国。,御车前的女官背带弓箭,人人骑着衔嚼黄金络头的白马。,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云中比翼双飞的鸟,博得贵妃粲然一笑。,诗句鉴赏,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帝王妃子的悲

5、惨遭遇其实是自作自受,必定要大祸临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眼睛明亮,牙齿洁白,美貌异常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可怜她成了满脸污血的游魂,只有在旷野荒草间飘荡,欲归不得了。,清清渭水不停地向东流去,而入蜀道中的剑阁是那么深邃; 贵妃和玄宗一去一留,生者死者彼此永无消息。,和前面写二人游春形成鲜明对比,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诗句鉴赏,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以无情衬有情,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体现诗人感慨的深沉,思绪的迷惘烦乱,揭示了内心的巨大哀痛。,人生有情,想到世事变化,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年年依旧,岂有终境?,黄昏时,胡骑往来践踏,尘埃满天,想往南

6、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资料补充: 唐玄宗一伙人走了半天,没有人给他们送饭。随行太监好容易找到当地百姓,向他们讨了点粮食。有几个百姓送上一点高粱饽饽。那些皇子皇孙平时养尊处优,哪里吃过这样的饭,但是实在饿得慌,也顾不得什么体面,没有碗筷,就用手捞着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 唐玄宗勉强咽了几口饽饽,直流眼泪。有个老人挤到车前,对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天了。这么多年来,有人向朝廷告发,反而被关被杀。陛下周围的大臣,只会奉承拍马,外面的情况,陛下一概听不到。我们普通百姓早知道有这么一天,不过朝廷宫门太深,百姓的意见陛下听不到。要不是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我们怎么能站在陛下面前说话呢!” 唐玄

7、宗垂头丧气地说:“这是我太糊涂,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样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实在忍不住了。他们心思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他们认为,这全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累,这笔帐得向杨国忠算。,这个时候,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要粮。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话,周围的兵士已经嚷起来: “杨国忠要造反了!”一面嚷,一面就射起箭来。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将其砍死。 兵士们杀了杨国忠,情绪激昂,把唐玄宗住的驿馆包围了起来。唐玄宗听到外面闹哄哄的,问是怎么回事,左右太监告诉他,兵士们已把杨国忠杀了。玄宗大吃一

8、惊,不得不扶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兵士,要将士们回营休息。 兵士们不理唐玄宗的话,照样吵吵嚷嚷。玄宗派高力士找到陈玄礼,问兵士们为什么不肯散。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了。”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 将士们证实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

9、围回营。,“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哀”是诗人 爱国真情的体现,哀国破,哀家亡,哀君王之出逃,哀杨妃之罹难。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总结:,诗眼,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主旨,1、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 2、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 3、强烈的对比效果,以回忆李、杨的乐衬亡

10、国的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艺术特色:,1. 吞声哭:不出声地哭。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曲江:地名又叫曲江池,是人工挖的屈曲湖池。 2.为谁绿:意谓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3. 生颜色:万物生辉。第一人:最得宠的人。辇:皇帝乘坐的车子。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贵妃之受宠超出常规。 4.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词语解释,5.明眸皓齿四句写安史乱起,玄宗奔蜀,路经马嵬驿,禁卫军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清渭:渭水清澄,流经马嵬驿南。杨贵妃即葬于渭水之滨。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玄宗入蜀所经之地。

11、6.臆:胸膛。人生总有情,触景伤情终极:穷尽。这句说,然而花草无知,年年依旧,岂有穷尽。7.胡骑:指叛军的骑兵。欲往城南:杜甫这时住在城南,天已黄昏,应回住处。望城北:北望官军所在之地,盼望早日收复长安。当时肃宗在灵武,地处长安之北。,哀江头韵译,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 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 江头宜春苑芙蓉苑都紧锁宫门, 杨柳轻柔菰蒲娇嫩苍绿为谁生? 想当年銮驾游猎来到了芙蓉苑, 苑中的花树似乎焕发异样光彩。 昭阳殿杨妃真是最受皇宠的人, 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好比形影。 御车前矫捷女官人人背带弓箭, 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哀江头韵译,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 一箭发射出

12、去坠落了两只飞禽。 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 满脸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 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 君去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 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 江水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 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 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杨贵妃爱嗜荔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唐玄宗对她“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是青史留名的,于是便导演出一幕“驿传荔枝”的闹剧,与周幽王、褒妣的“烽火戏诸候”一样成为历代文人讽咏的范本。在君权至上的封建时代,上有所好,地方官自然肝脑涂地,满足其需要。荔枝被列为涪洲贡品,他们叫人从产地摘下,以竹筒盛装,马脖上系铃铛,老远都能听见,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朝延发有专门护照,沿途任何人不管发生任何事加以阻挡。,舆地记胜引洋川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仍未变”。但涪州志记载“七日到长安”,说法有异,按照古代良马日行千里,各驿站又换马接力,二千里路程三日到达似乎可信,但从荔枝道整个路程的坚难考虑,七日比较实际。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总之,当时驿贡荔枝是一种性命悠关的大事,只要爱妃能吃到鲜荔枝,沿途马死人亡在所不惜,当我们读到杜甫诗“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仅为了贵妃品尝几颗鲜荔枝,百马死山中,使人扼腕兴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