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2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6711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2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2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2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2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2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2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教案2人教版必修3.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A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2、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B重点与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C教学方法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D教学过程【单元分析】【导

3、入新课】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

4、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讲述新课】一、“开眼看世界”:(一)“开眼看世界”的原因【合作探究】1: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而统治者对外也是一无所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致使民族危机加深; 鸦片战争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

5、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二)“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举措: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2)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林则徐?(

6、1)禁烟的民族英雄:在英国贩卖鸦片泛滥之际,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大长了中国人民反英斗志;(2)抗英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广州禁烟期间,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同时,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4)参与镇压农民起义: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

7、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1)海国图志,1842年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2)内容: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3)地位: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

8、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合作探究】3: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1)进步性: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2)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墙里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一书在中日两国产生的不同结局提起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大多不会觉得陌生,这场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著名改革,让日本摆脱了

9、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这场改变日本历史和命运的改革运动,却与一位中国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的关系。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后,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寄托了极大的希望,他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地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让国家富强的办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

10、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由于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销路,于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扩大市场的主意。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日本海关官员在对这艘船例行检查时,从船上翻出三部海国图志。在日本人看来,这三本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因为此书令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了西洋各国。很快,这些书便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的几年里,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由于海国图志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到1

1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当时日本国难当头,有识之士苦苦探寻着解救国家的良方。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他们在吸收归纳海国图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明治维新期间,以天皇睦仁为首,

12、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行维新,推进变革,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13、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2)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

14、治。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4、结果与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

15、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合作探究】4: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合作探究】51: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阅读导与练P92思维启迪2)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