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西师大版(含答案).pdf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37465359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西师大版(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西师大版(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西师大版(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西师大版(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西师大版(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西师大版(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西师大版(含答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2.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减数等于被减数( )差。 A. B. C. 2.3. 40 小数点后的第 30 位上的数字是() A. 1 B. 4 C. 2 D. 0 3.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 16,第二个数是 8,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平均数,则第 2010 个数的整数部分是() A. 8 B. 9 C. 10 D. 11 4.有一些 6 寸和 7 寸长的木棍,张华同学从中取出一些接在一起,可 以得到许多长度不同的木棍(不计 接头处)则下列长度的木棍中不能得到的是() A. 29

2、 寸 B. 30 寸 C. 31 寸 D. 32 寸 二、判断题二、判断题 5.计算减法的时候,可以用加法验算。 6.找规律(不能用计算器计算):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那么 1111111111123454321。 7.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 三、填空题三、填空题 8.口算 1.50.4 0.250.5 0.812.5= 0.25= 500.32= 1.251.6= 312+1712= 100-23.65= 9.看规律,写得数 129=108 1234569=_ 1239=1107 12345679=_ 12349=11106 12345

3、6789=_ 123459=111105 1234567899=_ 10.用符号可以把乘法结合律表示为_ 11. 9.1(0.281.25)0.13=_ 四、解答题四、解答题 12.画珠子 13.先计算下面的前三道题,然后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在其余三道题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 (887)9=_ (8886)9=_ (88885)9=_ (_)9=_ (_)9=_ (_)9=_ 五、应用题五、应用题 14.用简便方法计算。 0.1250.2584 7.40.280.282.6 15.893.26.8 答案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因为被减数减数差,所以减数被减数差,可见 B

4、 为正确答案。 【分析】考察减法的认识 2.【答案】 B 【解析】【解答】解:304=72, 循环节第二个数字是 4,所以小数点后的第 30 位上的数字就是 4 故选:B 【分析】3. 40 的循环节是 1402,有 4 位数字,用 30 除以 4,余数是几,就是循环节的第几个数字,没 有余数就是循环节的最后一个数字,据此解答 3.【答案】 C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得出:16,8,12,10,11,10.5,10.75,10.675 不难发现后面的都比 10 大 11 小,整数都是 10 所以第 2010 个数的整数部分是 10; 故选:C 【分析】根据第一个数是 16,第二个数是 8

5、,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平均数,写 出几组后面的数分析找出规律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30=6+6+6+6+6; 31=6+6+6+6+7; 32=6+6+6+7+7 只有 29 不行 故选:A 【分析】由于木条的长为 6 寸和 7 寸两种,则共 4 根时,长度在 24 寸和 28 寸之间;共 5 根时,长度在 30 寸和 35 寸之间,依此即可求解 二、判断题 5.【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减法的逆运算就是加法,所以可以用加法验算。【分析】简单运用了加减法计算与验 算的关系。 6.【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由前三组等式可以看出,这三组的积都有一定的

6、规律,有对称性,例如第一组的积以 2 为中心,向左向右延伸为 1,第二组的积以 3 为中心,向左向右由 2 向 1 延伸。第三组亦然,所以,我 们可以得出,第四组的积应该以 5 为中心,向左向右由 4 向 1 延伸,即 123454321,所以题目正确 【分析】考察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学生应认真寻找其中的规律答题 7.【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5+0=5 5=5 并不是一定大于。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运用举实例的方法进行解答即可列如 5+0=5,由此即可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大于或等于 三、填空题 8.【答案】 0.6;1.5;10;1;16;2;240;76.35 【解析】【

7、解答】解:1.50.40.6;0.250.51+0.5=1.5;0.812.5=10;0.25=1; 500.32=16;1.251.6=1.2580.2=100.2=2;312+1712=(3+17)12=2012=240;100-23.65=76.35。 故答案为:0.6;1.5;10;1;16;2;240;76.35。 【分析】小数乘法可以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就 从积的最后一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有 0 时要省去;一个算式由两个乘积组成,其中有一 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的数,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进行小

8、数加、 减法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9.【答案】1111104;11111103;111111102;1111111101 【解析】【解答】根据分析,解答如下: 129=108 1234569=1111104 1239=1107 12345679=11111103 12349=11106 123456789=111111102 123459=111105 1234567899=1111111101 故答案为:1111104;11111103;111111102;1111111101. 【分析】由题意可以看出,数字 0 前面的数加上它后面的数字和是 9,而数字 0 后面的数是从上

9、一行开始 一次减少 1 的,所以前面的数字 1 的个数一次多 1 个,据此规律解答. 10.【答案】 abc=a(bc) 【解析】【解答】解:符号可以把乘法结合律表示为:abc=a(bc) 故答案为:abc=a(bc) 【分析】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如 abc=a(bc) 11.【答案】 200 【解析】【解答】9.1(0.281.25)0.13 =9.10.350.13 =260.13 =200 四、解答题 12.【答案】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按给出的数在计数器上画珠子画珠子时,看数字的十位上是几,就在计数 器的十位上画几个珠子;个位上的数是几,就在计数器的个位

10、上画几个珠子第一个数是 12,在计数器 的十位上画 1 个珠子,在个位上画 2 个珠子第二个数是 15,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画 1 个珠子,在个位上 画 5 个珠子 【分析】数字要看清楚,珠子不能多,也不能少,可以边数边画 题型】解答题 13.【答案】9;98;987;88888-4;9876;888888-3;98765;8888888-2;987654 【解析】【解答】(887)9=9 (8886)9=98 (88885)9=987 (88888-4)9=9876 (888888-3)9=98765 (8888888-2)9=987654 故答案为:9;98;987;88888-4;9876;

11、888888-3;98765;8888888-2;987654. 【分析】观察算式可知,除数不变,被除数是两个数的差,当被减数依次增加 1 个 8,减数依次减少 1, 商从 9 开始递减 1,向后顺次增加一个数,据此规律解答. 五、应用题 14.【答案】 解答:0.1250.2584 (0.1258)(0.254) 11 1 7.40.280.282.6 (7.42.6)0.28 100.28 2.8 15.893.26.8 15.89(3.26.8) 15.8910 5.89 【解析】【解答】0.1250.2584 (0.1258)(0.254) 11 1 7.40.280.282.6 (7.42.6)0.28 100.28 2.8 15.893.26.8 15.89(3.26.8) 15.8910 5.89 【分析】第一题:运用乘法的结合律把 0.125 和 8、0.25 和 4 结合;第二题: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第 三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计算。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要从算式的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的变形,利用运算定 律和一些性质去简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